金鑫:作为光伏从业者,我来说说行业反“内卷”中的利益冲突
编者按:近期“反内卷”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热门话题,汽车、光伏、钢铁……多个行业同时掀起了“反内卷”之风。实际上,自3月份以来,“反内卷”就已成为高频词。这是一场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行动。如7月1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再次释放国家层面“反内卷”的信号。
从多方面数据来看,近年来快速扩张的光伏产业无疑是本轮“反内卷”行动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但是如何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推进光伏行业“反内卷”,无疑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思。针对这一问题,观察者网连线了尚方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金鑫先生。
【对话/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近期政策层和行业层面共同发力“反内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您作为光伏从业人员,如何看待这轮反内卷?它和之前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本质不同?
如今“反内卷”已经扩展到更多领域,光伏的反内卷和去产能需求比最近下功夫最多的汽车行业还早,去年光伏就已经面临去产能问题,但因为雷蒙多来华,去年下半年以前,全行业和国家层面此前并未充分讨论此事。现在再不谈这个问题已不行,情况非常严重。我们谈本行业供给侧改革核心就是要客观上承认我们产能过剩。
光伏行业全球性产能过剩的第一个背景是国内产能过于强大,确实过剩。
全球光伏市场,最主要的就是中欧美三大市场,虽然第三世界国家也存在一些市场,但是总体占比不高。中国装机增速很快。而欧洲市场,去年增速已明显下降,今年我还没拿到数据,但是估计增速会非常慢。美国方面,去年市场因为特朗普有重新上台的可能而出现了一波抢装;但是今年上半年开始,受特朗普上台及市场预期其将取消退税补贴的影响,美国光伏装机出现大幅下滑,导致市场抢购潮消退。这几年,我们都在喊走出去,尤其是走向第三世界,但是,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市场就小,且增幅并不明确,无法快速填补中美欧三家的空缺。
所以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不仅是因为我们中国产能多了,还叠加全球范围内新增装机容量下降的因素。也因此,大家肉眼可见,今年的装机总量能稳住去年的数据就不错了,明年装机总量大概率会比今年下降,降幅可能达到或超过100GW。
拿光伏与汽车、钢铁行业相比,尤其是与需求依然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相比,光伏行业的需求侧萎缩趋势更明显。我预期明年全球需求降幅可能超过20%,这种幅度的需求下降将给供给侧带来极大压力。所以现在如果各地不做大规模动作、不下狠药,问题将更棘手。
观察者网:刚刚您提到,光伏在需求侧正在面临巨大的需求萎缩压力。仅仅就2024-2025年看,从全产业链角度,光伏产能供需最不平衡的环节是哪个部分?内卷程度有多严重?会出清多大比例产能?
金鑫:就光伏行业的过剩情况来看,在2022、2023年以前,整个行业的产能结构像一个金字塔,硅料的产能小于硅片,硅片小于电池,电池又小于组件。到了2022、2023年这两年,大家纷纷扩产能,结果是把这个金字塔的结构变得更宽、更扁,口子也变大了。
也就是说,硅料和硅片的产能都在急剧上升,去年下半年组件产能的提升反而有所控制。比较而言,目前最为过剩的恐怕就是硅片环节。电池的技术含量相对更高,硅片的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强度也不如硅料。从拉晶到切片的制作硅片环节产能过剩最为严重,且产能较为集中,还出现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硅料的过剩情况也很夸张。据了解,新疆部分地区正在不顾国家强力调控,为部分硅料厂提供极低电价,促使其重新开工。这种做法属于不合理竞争,但这也是一种迫于经济压力无可奈何的做法。目前可以说光伏行业各环节全面过剩,且程度十分严重。只不过“矮子里拔将军”,硅片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的过剩不严重。
组件理论上和硅片等一样过剩,但组件环节投资额低,厂商“心疼”程度相对小,压力稍轻。但是硅料、硅片、电池片三个环节投资额又大、过剩又重,局面会更棘手。
金鑫:我个人对如今业内热炒的“效率突破”持保留态度。虽然我不在制造端,而是在建设端,但对制造环节也算熟悉。坦白说,这些宣传多半有点假,有点“放卫星”的感觉。这两年,我没有感受到光伏行业发电效率出现所谓效率的质变。
TOPCon光伏电池效率仅略有提升,宣传中的提升幅度未必属实,而且宣传对象多为非量产产品。BC技术路线其实也就那样,效率有所上升,但成本始终降不下来。TOPCon也好,BC也好,他们宣称的效率都无法在大规模生产中投产。因为相对有限的效率提升并不足以抵消高昂的成本增加。这些高成本产品即便技术上做得到,市场也不会买账。
过去的新技术推广通常需要“降本增效”并举,而现在,降本策略基本已经用尽,所谓增效几乎都是靠堆成本,没有特别大的突破,对研发的助益也有限。事实上,从去年到今年,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节奏都在放缓。
我曾经考察过,有些产能非常新。有不少企业甚至下半年还有新投产的组件厂,设备先进、厂房漂亮。但不好意思,你的公司规模太小、缺乏知名度也缺乏资金后盾,所以这些企业经不起亏损。那么这些企业就得死,没有一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