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23:53 作者:梦入仙道
一个值得商榷的学术问题——“回族”是否应该识别为一个民族?
说起“回民”“回族”这实际上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在定义“回族”是否是“民族”的时候,我国学术界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回族基因中汉族成分占比显著高于中亚血统,宁夏回族基因检测显示其常染色体与汉族相似度高达70%以上。而东南沿海回族基因检测中,与汉族相似度比例更是高的出奇。
将回族识别为“民族”与我国其他民族的识别是截然不同的。回族虽然是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为主体的宗教群体,仍然被识别为一个民族,这是为什么呢?
回族从宗教群体到法定民族的历程如下:
回族的形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当时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的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逐渐在我国定居并与汉人通婚,形成早期穆斯林社群。
元朝时,蒙古西征带来大量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色目人),包括工匠、士兵、学者等,一度成为回族的主体。随着大量汉族和一些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通过通婚或改信伊斯兰教融入,并逐渐成为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回回”群体
明代通过禁止色目人保留原有语言和习俗,加速了其“华化”进程。
清代至民国,“回族”开始通过攀附回鹘、阿拉伯等祖先传说努力彰显自我认同。
民国以“五族共和”为国策,回族被列为独立民族,但这里的“回族”是指新疆等边彊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俗称“缠回”的各个少数民族。内地俗称“回民”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是否被包括在这个“回族”之内?似乎没有定论。
有意思的是,许多“回民”的精英人物并不认可自己属于一个独立的民族。比如白崇禧就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声明自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人”。
“回民”从宗教群体到法定民族“回族”是在1950年代识别完成的。
简化一下历史认知的演变:
元明清时期:官方将“回回”视为以宗教划分的群体(“色目人”或“回教信徒”),并未明确其民族属性。
民国时期:“五族共和”政策将回族列为独立民族,凸显其政治地位。但这里所说的“回族”是指新疆等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内地部分回民精英(如白崇禧)强调自身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
1950年代民族识别中,回族被正式定为单一民族。
依据是:共同语言(汉语)、经济生活(农业与商业结合)、文化习俗(伊斯兰教为核心)及自我认同。
此处敲黑板,大家可以看到我国对民族的识别,与西方国家绝对不一样。按我国民族识别的定义来看,西方国家在说“民族”时不如用“种族”这个词更加贴切。
最后说一下我国学者定义的民族识别标准
“ 中国民族识别以“共同文化特征”为核心标准。”
“回族被定义为“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而非血缘群体。”
但许多学者还是认为:不考虑血缘血统只是以文化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做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