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12:16 作者:貔蚯
医美并购的“朗姿教训”
导语:朗姿股份的模式——依赖资本驱动、通过快速并购整合形成连锁规模,忽略了医美行业“医生和服务”的核心。
01 增长考验
朗姿股份(002612.SZ)曾因搭上医美风口而股价暴涨,不过,其打造“医美第二增长曲线”的雄心,正遭遇现实的严峻考验。
从表面业绩看,朗姿股份势头良好。公司近期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2.6亿元,同比增长31.74%-55.69%。
图源:朗姿股份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然而,在扣除减持若羽臣(003010.SZ)获得的1.6亿元投资收益后,朗姿的扣非净利润仅为0.9亿元-1.3亿元,同比下滑35.68%-7.09%。
图源:朗姿股份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简言之,剔除“炒股”收益,朗姿今年上半年的实际经营业绩出现了下滑。
结合已经公布的一季报,该趋势更加明显。今年一季度,朗姿的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全部出现下滑。
图源:朗姿股份2025年一季报
业绩走弱的“元凶”,正是朗姿近年来大力扶持的新增长引擎——医美业务。
时尚女装领域曾盛极一时的朗姿股份,在主业服装与婴童用品业务增长乏力后,自2016年起开启战略转型,大举跨界医疗美容服务领域。
图源:朗姿服装门店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朗姿已拥有41家医疗美容机构,包括综合性医院12家和门诊部、诊所29家;并运营包含米兰柏羽在内的七大医美品牌。
朗姿旗下的米兰柏羽医美医院,图源:朗姿官网
然而,作为转型核心的医美业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2025年第一季度,朗姿医疗美容业务板块的收入和毛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9.22%和8.58%。更值得关注的是,医美业务55.05%的毛利率,显著低于女装(64.51%)和婴童(62.28%)两大传统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
图源:朗姿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具体到品牌层面,问题更为凸显。
朗姿旗下七大医美品牌中,仅晶肤医美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其余六大品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入和利润下滑。
图源:朗姿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早在2024年,朗姿医美业务增长已显露疲软迹象。令人费解的是,朗姿仍于去年8月斥资5.82亿元收购了医美机构北京丽都100%和湖南雅美70%的股权。
回溯2020年-2021年,朗姿曾因“医美概念”加持,股价在三个季度内暴涨7倍多,风光无限。
如今,医美业务非但未能如预期般成为强劲的新增长引擎,反而拖累公司整体业绩和现金流表现。
02 资本叙事遭遇现实
医美行业一度具备极佳的资本叙事特征:高增长预期、易于支撑股价走势、公众认知与行业实况存在信息差。
然而,朗姿布局的产业下游——医美机构,真相并非如此。
从价值结构来看,上游药械厂商占据产业链核心,利润占比高达50%-70%;而下游服务机构虽占据55%-60%的产值份额,利润占比却仅有10%-25%,另有获客渠道参与其中。
也就是说,医美产业链中至少有一半的利润,都归于医疗上游厂商。直接面向C端客户的终端机构,只能分得一小部分利润,却需要面对严苛的竞争烈度。
这一严苛体现在,经营一家医美机构,必须配备仪器操作设备、装修环境等,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
医美机构与医院很像,光电类项目等设备的折旧期通常在5年-10年。折旧期一过或市场风潮变化,就需要添购或更新设备。
此外,操作医美项目的医生薪酬,也是一笔不小负担。业内人士透露,每个医生年收入在5万-20万元不等。而北上广机构的医生收入,每月底薪就要2万-3万元,外加5个-10个点的提成收入。
此外,监管对医疗美容机构的投资人有严格规定,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美机构都是个人或机构独资,很难通过加盟减轻资本投入负担。
饶是如此,事故、纠纷频发,几乎都集中在了医美机构这个“前线阵地”上。
以朗姿为例,仅2021年-2023年两年,其旗下的四川米兰就发生了三起医疗纠纷。
图源:港湾商业观察
一旦发生问题,消费者首先会找到医美机构进行维权。大多数情况下,医美机构不得不承担赔偿义务。
由于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新玩家纷纷涌入,激化了价格战。2025年1月全国专科医美机构已达21000家,相比去年增加了约2400家。
利润渐薄、风险升高,“医美四大家族”莆田系资本自2020年起,纷纷套现离场。
朗姿接手的北京丽都(现已改名北京米兰柏羽丽都医疗美容整形医院),实控人游宗武父子亦是莆田系背景。
该机构成立于2010年,辉煌时期集中在2015年-2020年。这一时期,游宗武通过资本运作将丽都推向新三板,2017年营收达4.79亿元,甚至吸引复星系投资,估值超4.8亿元。但此后因管理混乱、广告费吞噬利润、医疗纠纷频发,最终资不抵债,游氏父子也从亿万富翁沦为老赖。
据接近北京丽都的人士透露,主力业绩团队早已于2021年离开。朗姿2024年“接手”时,该机构已是明日黄花。
明知医美机构盈利不易,朗姿为何还要执意为之?
这是因为,医美机构,是切入医美赛道阻力最小、估值弹性也最大的机会。
高价值的上游门槛极高。除了几家上市公司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爱美客(300896.SZ)和锦波生物(832982.BJ),就是还未上市、但已被一级市场推高估值的高科技企业,新玩家难以染指控制权。
相比之下,直接收购医美机构,是跨界玩家快速切入赛道、享受概念红利、实现资本高效率变现的“捷径”。
业内人士认为,朗姿之所以跨界医美领域,很大程度上正是看中了其作为“资本故事”的潜力。
朗姿初涉医美的2015年前后,医美正是资本市场的热门题材。
彼时的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2019年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高昂的客单价、“立竿见影”效果带来的高复购率,叠加“消费升级”风潮,令资本趋之若鹜。
2019年底,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后市值一度逼近1500亿的盛况,更强化了这种狂热。
基于此,朗姿从2016年正式进军医疗美容服务行业。从这一年开始,朗姿几乎以每年一场投资或收购的节奏,拓展医美布局。
2016年至今朗姿在医美服务领域的投资,来源:公开数据
2014-2015年及2020-2021年,朗姿股价都因医美并购消息而出现大幅飙升。
朗姿股份股价走势图(月K线),图源:Wind
而此后朗姿实控人家族开始套现。2021年6月,股价飙升至历史高点67元/股后,实控人申东日之父申炳云随即大笔减持,合计套现约6.33亿元。
图源:朗姿股份公告
03 趋向“小而美”
从申炳云套现的2021年6月前后至今,朗姿股份的股价从71.6元的高点,已跌去近74%。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朗姿依靠资本并购扩张的连锁医美模式,与行业的本质特征,存在根本性冲突。
医美服务发达的市场经验表明,这是一个高度依赖医生个人技术、信任和品牌,天然趋向“小而美”和去中心化的行业。
以美国为例,其医美机构连锁化率不足15%,主流是“中央厨房(提供平台支持)+个人诊所(医生为核心)”的模式。但这背后,是极其严格的医师认证体系,如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培养周期长达13年-15年,确保了服务质量与医生个人价值的核心地位。
反观朗姿的模式——依赖资本驱动、通过快速并购整合形成连锁规模,忽略了医美行业“医生和服务”的核心。
“买买买”,难以有效整合医生资源、保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持续性,也未能建立起真正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医美市场,本身也在向更精细化、医生主导的个人工作室或精品机构演化,大规模连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资本运作与实体经营的深层矛盾,或许才是朗姿医美困局的真正根源。
1、中方科研团队研发出一项革命性软件设计方案,或将为未来战机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2、 广济药业信披违规领150万罚单,董事长个人被罚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