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11:10 作者:风吹西林
殷剑峰:资产代币化视角下稳定币的突破性价值与潜在风险
我研究稳定币问题期间,读了大量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报告,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我认为,现在讨论稳定币必须清楚一点:稳定币只是资产代币化(RWA)这个大叙事中的一小部分。所谓资产代币化的概念,就是将资产转化为代币(token)的过程,虽然现在热度很高,但从金融原理来看并不是新事物。它和资产证券化在金融机理上其实非常相似。资产代币化是把资产变成代币,资产证券化则是将不可流通的资产转化为标准化、可交易的证券,两者机理相似,面临的监管问题和潜在风险也十分类似。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当时德国颁布相关法律,开始发行类似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德语叫 Pfandbrief)。但直到一百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资产证券化才突然火爆起来,主要原因是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金融机构对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大增。用金融学院常说的阿罗-德布鲁证券理论来讲,“金融是交易未来”,当未来的状态空间发生变化,或者通俗地说,当场景增多,就需要新的金融工具。当时有两类机构对证券化需求特别迫切,首先是银行。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的银行是负债端,存款利率固定,受《1933年银行法》Q条例保护;资产端则是中长期按揭贷款,能赚取稳定息差。那时候的银行被称为“363银行”: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6%,下午3点打高尔夫。
但金融自由化后,存款利率开始浮动,银行面临利率风险。更重要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冲击导致存款流失,银行遭遇流动性风险,因此急需卖掉资产。
第一是系统性风险,无论产品结构设计多完善,都无法规避。
第二是人的风险,或者说机构的道德风险,包括银行过度发放不合规贷款、评级机构虚高评级、投行加杠杆等风险。
第三是监管缺失,资产证券化改变了原先不可流通的银行贷款,使其进入标准化证券市场,但美国多头分业的监管难以覆盖,且缺乏监管合作。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所谓“去中心化金融”,我认为这个说法恐怕存在很大的误导。资产代币化的最大优势不在于去中心化,虽然背后有很多中心化因素:有各类机构,链上也有具体的参与者,比如公链中的比特币矿工、以太坊2.0中的验证者(validator),这些都是人,而且往往处于相对垄断的状态。
尤其在中国,资产代币化有个重要背景:工业互联网。代币化的基本要求是链下资产的数据能映射到链上,背后首先必须数字化。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工业互联网是重要基础设施。我去年去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拜访时,看到他们的系统能实时显示全国矿山的生产状态,比如北京某矿区的矿车是否在生产、生产什么。试想,如果这些资产借助稳定币实现代币化,整个制造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中,除了实际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不需要了,直到经销商卖给最终消费者时才需要法币结算,这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就是虚实融合的Web3.0场景。
目前,Web3.0还不成熟,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落地可能比游戏场景更快。因为游戏业等服务业涉及大量人际交互,伦理、法律、安全要求更严。而工业领域通过物联网实现机器交互,落地阻力更小。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40万亿元,如果制造业全面实现代币化,Web3.0勾勒的世界景象很快就能到来。
所以我也想请教各位,目前在内地不允许发行稳定币的情况下,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类资产代币化?
资产代币化的核心价值是信息流和资产流同时上链并实现智能化,但现在资金流还上不了链。包括数交所的马陆葡萄数据凭证,有没有一种方式,让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资产代币化,从经济意义上找到可行路径?
所谓“去中心化金融”存在的问题,和当年资产证券化如出一辙。
第三是监管不足。代币化将链下金融活动带到链上,但大部分监管仍主要在链下,比当年资产证券化面临的监管问题更严重。此外,跨国合作几乎空白,连 Web3.0的标准都还没有。
关于稳定币我就不多讲了,它类似货币市场基金,但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最后贷款人支持。资产端是安全储备资产,负债端发行稳定币或基金单位。但货币市场基金遇到挤兑时,能在同业拆借市场借钱,合格的能获得央行最后贷款人支持。而目前美国的GENIUS法案和香港《稳定币条例》,都没给稳定币发行机构这样的支持。所以我的判断是,三五年内,稳定币领域很有可能会出现大的变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2020年上半年外汇工作总结
2、法润三晋 e法同行丨立法“直通车”携普法同行,网络立法联系点让法治建设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