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密电战•前传(一)
在上一篇《红军长征密电战》的结语中,我们说到: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结束,二局共破译蒋、粤、湘、桂、黔、滇、川、陕、东北军各种密码超过177本,平均每两天就破译一本密码。如此惊人的超能力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对此,我们要从头说起:
(一)半部电台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在龙岗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
最先攻入张辉瓒第18师师部的,是黄公略的红三军,这是一支刚由地方游击队升格的“偏师”。
缴获的武器和军用装备在草坪上摆了一大片,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们纷纷围着观看。
忽然,有人看见两个大“酒坛子”。
“砸了!”有人搬起块石头把“酒坛子”砸了。
其实,这个“酒坛子”是当时用大坛子装着硫酸的蓄电池(图1)。
“这铁疙瘩是个啥?”
“管他?也砸了!”
其实,这个“铁疙瘩”是汽油发电机(图2)。
“这铁盒子里是个啥?”
七手八脚,把发报机给拆零碎了。
最后,还剩下个木匣子。
一个红军战士拿起木匣子上的耳机听了听,里面传来滴滴答答的声音,赶紧说:“会响!这东西有用。”
另一个战士说:“别弄坏了,快送军部去吧。”
终于,收信机被保留了下来。
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半部电台”(图3)。
与这半部电台一同送到红三军军部的,还有配属给国军第18师的交通兵团无线电第五分队全体16名官兵,有上尉分队长、中尉报务员和机务员、少尉见习生和练习生,还有上士文书、中士班长、通讯兵等。
这半部电台和16名官兵被送到红一方面军参谋处长郭化若面前时,他们一个个面色发白,双腿打颤。黄埔军校毕业的郭化若知道,对于红军来说,这是一批宝贝。
郭化若赶紧给他们压惊,一个个地跟他们谈话,讲红军优待俘虏。等他们不打抖了,郭化若转身去找朱德汇报情况。
朱德听说只剩下个收信机,叹了口气说:半部也好,可以用来听敌台的情报嘛!
郭化若就请示,对这些技术人员,要给他们特殊待遇,争取把他们留下来。
朱德说:好,我去跟他们说!
在龙冈祠堂里,郭化若把这16名国军召集到一起开会,朱德宣布:
愿意留下当红军的举手,有技术专长的优资重用,上尉每月80大洋,中尉60大洋,少尉40大洋,准尉20大洋,要回家的发给路条和3块大洋路费。
沉默了许久,一名瘦高个子举起了手。他叫吴人鉴,江苏省武进县人,1928年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改称黄埔军校六期无线电科),中尉报务员。后来,他改名王诤,1955年授中将军衔(图4)。
第二个举手的是个穿着学生服的小伙子。他不是国军,是个在国军通信分队里学“手艺”的练习生。他叫刘达端,后来改名刘寅。建国后,王诤任通信兵部部长时,他是通信兵部第一副部长。
之后,又有7个人举起了手,他们是:吴如生、韦文宫、刘盛炳、李仁忠、李家驹、李国粱,还有一人查不到名字了。
半部电台+9名技术人员,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起家的最初家底。
1、一对美国富人老夫妻十几年后再次来中国旅行两个多月,总结了二十多条对中国的感受
2、雨润集团子公司称陕西杨凌一部门拖欠补偿款2700多万 部门回应:还在推进
3、美商务部长称8月1日加征关税期限将不再延长,美国宣布加征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