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贴地飞行,大疆摸你飞行
撰文| 文烨豪
编辑| 王 潘
沉潜已久的鲨鱼苗,终于露出了鳍影。
近日,在一轮又一轮的拉锯与延宕之后,大疆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终于缓慢浮出水面。而这份“迟缓”,在当下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其实并不寻常。
过去几年,行业的关键词是“加速”,行业内的主流玩家几乎都在强调“快”与“卷”——功能加法、渠道加码、定价极限压缩,目标只有一个,即制造能在短时间内跑出销量的“爆款”。
大疆似乎不属于这个节奏。据悉,ROMO项目启动于四年前,四年的打磨周期,在这个崇尚速成、以快取胜的行业里,显得相当从容,也不那么“消费电子”。
而这种不疾不徐,显然值得被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
这不像是一场对风口的追赶,更像是一家技术公司在摸清自身边界之后,所做出的克制展开——不是一场押注,而是一场验证,验证大疆是否能在不改变品牌骨架的前提下,迈向日常、庞杂、但同样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鳍影初现”只是开端,真正的波澜,还在后面。
技进乎道,落向人间
大疆进入扫地机器人市场,看起来像是一次“跨界”,实则并不突兀。
在过去十余年里,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影像设备,再到农业植保、测绘系统,大疆的技术演进看似横跨多个领域,但若将这些产品拆解至底层,会发现它们大多都围绕着路径规划、图像识别、动态避障、电机控制等,共享一套“大疆式”的技术体系。
这是一种“技术内核一致、形态各异”的扩张方式。毕竟,业务的成长,必须与技术的演进同步。
只是,对于一个技术密集型品牌而言,技术堆叠永远可以造出令人惊叹的新物种,但这并不代表每一次出手都能掷地有声。技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终归要在某一刻碰头。
而这背后,是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这一路走来,大疆答对过很多题,但也曾写下过一些如今看来略显青涩的答案。
其实,扫地机器人,并不是大疆第一次尝试“走向地面”。
早在2019年,对教育领域的情怀,以及小朋友看向大疆产品时的灼热目光,驱动着大疆推出了一款名为RoboMaster S1教育机器人的产品。这是一款融合视觉识别、机械控制、编程教育的地面机器人,技术堆叠度极高。可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它最终没能进入主流用户的生活轨道。
RoboMaster S1并非困于技术短板,而是因为其瞄准的,是一个天然狭窄的场域——介于教育工具与工程玩具之间,既不刚需,也不日常。就像早年的Google Glass,技术上令人敬畏,能被夸耀,却难以“被需要”。
2023年12月31日,RoboMaster S1这款产品步入“沉寂期”。它的退场不只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点,更像是大疆的一次自我厘清——技术再锋利,如果无法落入真实且可规模化的使用场景,终究只是实验,而非商业。
因此,最近几年,曾以极客精神为旗的大疆,其产品观亦随着时间推移悄然生变——收了一分锋芒,添了一分克制。
行业里一直有个传言:大疆创始人汪滔亲自砍掉的项目,多到可以填满一整面墙——不是没能力做,而是他觉得“不够好”。而纵观大疆近年的新品,确实也少了很多“技术任性”,不再执着于“能做什么”,而更在意“该做什么”。
前者值得探索,后者值得坚持。
手持端的Osmo Pocket,作为另一款“落向地面”的产品,亦非一开始就被外界所理解。
2018年,初代Osmo Pocket问世时,正是vlog浪潮最汹涌的时刻。在圈内,它虽受到vlogger等创作者群体的青睐,但对更广阔的人群而言,它却显得太小众,太异质,也略显“超前”。
但大疆没有转身离开,反而用一代代产品的持续更新,缓慢、执拗地验证一个猜想——在专业与便携之间,是否存在另一种刚好。
此番叩问,直到五年之后Osmo Pocket 3的出现,才被现实彻底验证——即便vlog热度已逐渐退潮,但其却在大众消费语境中逆势上扬。在二级市场,它甚至成为了“电子茅台”,溢价之下,仍有人争相买单。
这并非爆款逻辑缔造奇迹,而是由坚持所换来的,迟来的理解。据传,大疆仍会沿着这条路,挺入全景相机领域,在影像的边界上,再多画一个圆。
而这种更为成熟的产品观,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疆最终延缓了那些看起来更具话题度、更“性感”的路线,而是选择落地于最日常、最不起眼的地面清洁场景。
相比更具想象力的路径,扫地机器人赛道虽略显沉闷,却正中其下怀——技术体系有用武之地,用户痛点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足够“实用”。
如果说,S1是大疆过去少年意气的造梦之作,那么ROMO,则像是当打之年,更为成熟的落地推演。
不是为了俯身,而是为了扎根。
他人造势,大疆造物
即将步入战场的大疆,需要回答一个它过去很少面对的问题:怎么赢。
毕竟,这片战场的“地形”,与其曾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
长期以来,大疆的产品几乎都植根于清晰的专业场景。无论是无人机、影像设备,还是稳定器,技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线性的——用户对“功能”与“体验”的感知高度一致,技术力决定购买。
但这一次,大疆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消费语境。
扫地机器人属于典型的“家庭设备”范畴:需求碎片、关注点零散,判断标准高度主观——往往游走于“值不值”“好不好看”“有没有用”之间,混杂着对价格、促销节点、品牌气质的权衡。
换言之,过去,大疆的用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现在,它要面对一群,并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这也让“赢”的方式,变得不再“纯粹”。
大疆若是像同行一般,埋头扎进这片血色红海,未必不能打。只是,大疆的产品从来自成山海。
扫地机器人行业发展至今,早已过了草莽蛮荒的阶段,视觉导航、避障策略、电机模组……几乎每个技术节点都被摊开剖析、反复锤炼。
这些技术,大疆确实不陌生。但石头、追觅、云鲸们一直摸爬滚打,踩过坑、吃过亏,在地面世界的积累,时间线是以年计的。如果硬碰硬,没有谁能在技术维度上,让对手俯首称臣。
也正因此,整个行业逐渐热衷于比拼“看得见的价值”——机械臂、全能基站、AI语音,只要足够直观,够“炫酷”,哪怕实际使用率不到5%,也能被剪进短视频、写成直播脚本、铺上天猫详情页,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中,被拔高为“碾压行业”的卖点。
随之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营销支出。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科沃斯销售费用达11.71亿元,同比增长约30%;石头科技则为9.51亿元,同比激增169%。
但这场恶战,大疆似乎无意加入。
这并非畏惧。现阶段,扫地机器人赛道是典型的多强混战,石头、科沃斯、追觅等传统劲旅,年营收动辄百亿,打法凶猛。而大疆虽需统筹多条产品线,但以去年大几百亿的营收体量来看,其家底殷实,底盘更宽,真要撸起袖子下场硬拼,并非力有不逮。
只是,它从未打算以这种方式取胜。
因为,这根本不像大疆。
在大多数消费电子公司眼中,“人”与打法从不是常量,而是阶段性的变量。
创业初期,靠的是团队中最懂用户、最能拍板、最能折腾原型的人,一个功能、一个技术锚点,可能就决定了第一波种子用户是否买单。
中期,玩家则需从“端菜上桌”转向“跑通商业闭环”,销售扛起大旗,聚焦于转化率、返佣机制、渠道建设等核心环节。而当市场趋于饱和、产品逐渐同质,话语权转向营销——将功能讲成故事,把用户情绪变成筹码。
从0到1靠产品,从1到N靠打法,这是消费电子惯常的成长节奏——极具效率,但也极度功利。
可大疆,却不在其中。在一个爆款逻辑主导、所有消费品牌都在讲情绪价值的年代,大疆几乎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存在。
以“代言人”为例,这是消费电子赛道默认的传播捷径,亦是一种“效率工具”:一个脸孔、一个“人设”,便能解决科技品牌最难的传播问题——在用户尚未理解产品功能前,先让他们“接受品牌本身”。
这对扫地机器人这样的“低关注品类”尤其重要。因此,现阶段几乎所有主流玩家都在下注代言人这条路径——石头、追觅、云鲸、科沃斯,无一例外。
大疆并没有加入这场游戏,其一路走来,它从不刻意讨好任何人——没有“贴脸营销”,也从未请过代言人。另一家秉持类似克制的是苹果,即便在乔布斯时代,苹果的品牌叙事也并非建立在“个人”之上,而是倾向于用一代又一代产品本身,把所有事做完。
当然,在这个无比分散、主观、多元的消费语境中,“砸钱让产品被看见”与“让好产品自己发声”,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有选择的分野。但显然,始终押注后者的大疆,正在用一以贯之的克制与笃定,守住那个属于它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不染喧嚣,不舍棱角
重渠道也好,强营销也罢,在消费电子这条只认产品、不认资历的赛道上,没有品牌能靠过往免考。一旦交出一款60分的产品,哪怕是大疆,也必须接受一个60分应得的后果。
事实上,作为一家被赋予“技术神性”的公司,大疆长期处在被凝视之中——几乎每一款产品,甚至每一个功能决策,都会被外界放大、被行业同行反复推敲、拆解。而这,使其一直背负着隐形、难以卸下的压力。
大洋彼岸的另一座“灯塔”苹果,亦未能幸免于“神性焦虑”。
Vision Pro,几乎是行业期待与自我使命交叠下的“压力产物”——规格堆满,芯片自研、交互重塑、生态重构,每一项都是高举高打,透着苹果“非成不可”的执念。
可理想越重,失重感也越强。Vision Pro的问题,不是“不够好”,而在于“太想好”,甚至有些钻牛角尖——一头扎进创新的深海,却忘了岸在哪里。最终,其未能像外界期待那般照亮XR的前路,反而印证了一件事:即便是苹果,也无法仅靠技术意志违逆商业常识。
正如前述所言,这些坑,大疆不是没踩过,但也正因交过学费,其才更懂得如何避开。
从产品层面来看,大疆在ROMO的技术表达上,展现出其一贯的克制,不秀肌肉、不显激进,也不刻意掀起所谓的“场景革命”,而是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向一件事——遵循第一性原理,把产品做对、做真。
这听起来不够热血,甚至有些寡淡,但并不意味着ROMO沦为平庸。相反,其产品呈现依然先锋,只是与行业惯常堆叠尚不成熟的“高感知值”功能不同,ROMO选择了另一种偏执。
设计语言上,ROMO没有与传统品牌同质,把扫地机器人“藏起来”,而是采用了半透明外壳,让内部的结构、模块毫无遮掩地显露在外,主动被看见。
这是大疆美学偏好的延续——功能即结构,结构即美学。殊不知,在清洁电器这样一个长期追求“消失感”的品类里,这样的工业设计无疑是逆流而行,难免曲高和寡,也注定无法被所有人理解。
你可以说它固执,或是骄傲,甚至带着某种自负,但这恰恰是这家公司不愿割舍的底色——技术可以务实,信仰不能妥协。
在旁人眼里,这种叛逆或许会摔得头破血流。但对大疆而言,这不过是忠于自我的选择。也正因如此,其更可能在众声喧哗中,赢得更多仰望。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1、湖南一4岁男童拔牙死亡,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涉事医生停岗,小男孩拔牙医疗事故
2、雅江板块持续爆发!18只龙头股深度解析,谁是最大赢家?,雅江集团
3、24省份半年报陆续出炉:广东稳居首位,四川守住第五,27省份经济半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