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e度|全国老年人口突破三亿,广东如何破题“理想晚年”?
当你老了,想过怎样的生活?
当前,中国社会正站在“深度老龄化”的关键节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三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2%——这意味着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位老年人。
“老有所养”早已不是简单的温饱命题,当经济发展让养老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打开更多可能性,人们对晚年生活的期待从有保障转向有质量、有选择。
如何让每位长者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老年生活?智慧养老被视作破题的重要方向。而在广东,这个问题有更鲜活的答案——政策的持续加码、市场订单的快速增长,让智慧养老产业从实验室走向机构、社区乃至家庭,稳稳托起千万老年人的“理想晚年”。
康复机器人、跌倒检测仪……
智慧养老已从概念走向现实
当晨光透过窗户,深圳一家养老院的康复治疗室早已“门庭若市”,AI智能康复机器人整齐排列,治疗师正忙碌而有序地安排长者开始当天的训练。
衰老和疾病常导致老年人肌肉流失、生活难以自理。康复设备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使用者站上指定位置,机器人便自动检测六大肌群,生成训练方案,并根据身高等参数自动调整器械。训练中,它通过虚拟现实增强互动感,同时感知使用者力量变化调整阻力,实时收集数据供治疗师参考。
AI多关节等速训练与测试系统
“长者能自主吃饭、穿衣了,照护者压力小了,老人也活得更有尊严。”设备供应商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一康医疗”)总经理助理江绮雯说。
距离养老院不远的深圳新安湖社区长者服务站,去年新装的AI长者看护器正发挥作用——服务站人员绑定手机后,可第一时间响应老人需求。
设备供应商深圳图灵视讯副总经理任亿介绍,这款设备整合了生命体征监测仪、跌倒检测仪等,用毫米波雷达与视觉AI技术实现无接触监测。针对老年人高发的跌倒问题,它靠4D成像技术精准识别姿态,异常发生后10秒内即可通过App、短信、电话报警。
智能跌倒监测仪
这一技术打破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之间的壁垒,不仅激活了社区养老力量,也为老人提供了更安全的居家养老选择。任亿举例说,“有位社区书记通过远程系统,能实时掌握独居老家的80多岁的母亲起居,比如是否按时就寝、起床等,实现远程陪伴。”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广东智慧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相关规上工业企业6814家,营收6551亿元,同比增长10.2%。
如今,从广东走向全国的康复训练、智能监护等设备,正以“科技+人文”为老年群体托举起有尊严的晚年。
订单数量高歌猛进
企业如何破解需求“密码”
订单越来越多,是受访企业的共同感受。
“50后、60后对智能产品不陌生,他们自然希望用智能养老产品提升生活质量。”从拐杖、手动轮椅发家的杨荣洪,早在2015年锚定智能辅具赛道。在他的带领下,佛山市顺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八大类上千种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杨荣洪的判断,正在被市场验证。
一康医疗的江绮雯也有同感:“过去专业康复设备大多销往医院,现在随着老年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来自中高端养老机构的订单越来越多。”该公司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已为全国超300家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
需求的增长,既源于市场变化,也反映着国家政策导向。《中国老年用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达5.4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超一倍,年复合增长率7.3%。
订单激增的背后,是市场对“解放人力”的刚性需求。庞大的养老市场里,老龄需求和服务供给不匹配是核心问题。
江绮雯观察到,机构客户对于新技术的一大需求,就是要解决传统康复治疗需治疗师一对一全程看护的痛点,而康复机器人让长者可自主训练,AI还能自动整理分析数据,大幅减少人力消耗。
杨荣洪举例说:“智能护理床能协助老人起身、翻身、转移,过去需要两个护理员合抱的过床操作,现在一人即可轻松完成。这不仅降低劳动强度,更提升了护理效率,长期卧床老人通过护理床的按摩、翻身训练,将逐步恢复肌肉力量,为重新站立做准备。”
智能护理床
正是精准抓住“科技提效+人文关怀”的需求核心,广东企业得以在养老赛道长期领跑。数据显示,广东老年用品企业覆盖老年用品29个细分行业,老年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全国领先——轮椅、助行器市场占有率达50%-60%,康复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42%。
老年用品需返璞归真
智能化是工具但不是目的
订单激增是市场传递的明确信号,也让企业深刻意识到:老年群体需要“更智能且更好用”的产品——这意味着智能化产品需服务于真实需求,而非单纯的功能堆砌。
“智能康复设备的精准评估、远程医疗、交互能力可以节省人力和提升治疗效果,还能推动诊疗的标准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医务部主任刘四文观察到,轻量化智能康复设备正在进入社区家庭。对此他提醒,厂商应聚焦“便携、小型、适老”改造,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结合科研支撑强化评估与训练功能。
“智能化终究是工具,不是目的。”广东永爱医养董事长崔晶雪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见过不少“伪需求”产品:某种智能拐杖集成雨伞、定位、收音机等功能,复杂操作让老年人望而却步。“跨越代际鸿沟,读懂真实需求,才是关键。”
“给老人用的东西要尽量简单,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是关键。”广州颐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同立对此深有体会。住在其母公司颐寿安养旗下三家养老分院的大多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于高龄老人,养老院最看重的是安全保障和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安全保障让当下生活有支撑,尽可能帮助他们轻松地适应集体环境,过有尊严的日子,才能让他们对未来生活更有奔头。
因此,养老院使用的智能化技术更侧重在服务上的应用,看似功能基础,但背后却藏着精细的服务逻辑。比如,智能监控不仅识别跌倒,还能捕捉久坐(可能是昏迷)、频繁掉东西(可能是中风前兆)等细节,后台会实时分析,提前预警。
作为一线服务人员,养老院护理区长张霞也切实感受到智慧养老技术带来的实效:长者房间配备服务铃,按铃时房外绿灯亮起提示护理员关注回应;三分钟未回应变黄灯,五分钟未回应变红灯。“以前靠经验排班,现在看需求曲线就能精准安排人力,考核也有了数据依据。”
张霞每日监控的数据面板
住了近一年的华叔也很认可服务铃:“一碰就响,工作人员很快就来到房间,安心!”谈及热门的智能养老产品,他直言:“那些高级机器人我还不敢用,等它能像人一样读懂需求,我才会采用。我还是比较相信依赖于人的服务。”
这番话恰是“返璞归真”的注脚:老年用品的最终目的,永远是让人用得顺手、活得有尊严,智能化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广东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争取年底营收达6000亿元
朝着“让老年生活更有尊严、信心和质感”的目标,广东在智慧养老赛道已形成领先优势。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老年用品产业壮大,让“老有所依、残有所助”从愿景落地为实践。
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智慧养老,中央和地方政策密集出台。2025年4月,工信部公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收录80个产品及方案,多款广东智能养老产品入选。
在此基础上,广东发布《2024—2025年“产业助老 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提出在扩容增量、适老家居、智能照护、智慧养老等六大领域实施专项行动,目标直指2025年底规上老年用品营收达6000亿元。
地市层面迅速响应。以广州为例,2024年出台的《广州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民生事业、重点产业、支撑保障三大维度提出10条具体举措,包括支持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给予科技转化项目最高千万元补贴等。
“广东有市场潜力、完整产业链,还有政策加持,先发优势明显。”受访者普遍看好未来。如今,大量智能辅具企业和产品在广东聚集,这里已成为全国养老辅具智能化中高端产品的核心集散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智慧养老正在重塑老年生活的想象——它不再是孤独等待或被动依赖,而是从容选择老年时光的自由,以及被科技稳稳托举的日常。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刘单燕 张菲菲
图片来源受访者
1、引水式水电站在国内不多,但在欧洲很流行,就是因为欧洲的水资源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