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14:19 作者:唐薇
毛克疾:莫迪终于对危险又迷糊的“种姓”下手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
种姓制度源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瓦尔纳体系。在理论典籍层面,人群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瓦尔纳”,再加上“不可接触”的“达利特”贱民群体;而在现实层面,人们则更多按照习惯、职业、血缘等分为更细碎的数千个“阇提”的亚种姓。
现实中,印度的种姓可能有成千上万个
印度独立以来,无论执政的是印度人民党(BJP)还是国大党(INC),历届政府均回避全国性种姓普查,唯恐种姓本身的复杂性和种姓问题引发的争议进一步激化矛盾、撕裂社会,甚至动摇现代印度的立国根基。例如,印度官方长期不愿公布OBC确切人口比例,政策意图就是为了避免扩张配额制度。
从这个角度看,莫迪政府近期选择打破惯例引入对“所有种姓”群体的统计,是一个重大政治决策。
根据印度内政部的说法,进行种姓普查是为了准确掌握各类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分布,以便为未来福利政策、教育资源、财政转移、就业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数据驱动治理”的逻辑在理论上合理,但其真正动因与潜在后果远不止如此——这背后至少还有三重压力。
二、推动普查的现实动因
首先,莫迪政府推动种姓普查,是对近年来印度内政变局的直接回应。
在2024年大选中,印人党虽然赢得连任,但席位大幅下滑,且未能实现单独多数,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OBC人口密集地区表现不佳,特别是在传统中低种姓群体中的支持率下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国大党牵头的在野党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口占多少,权利给多少”的动员口号,获得大量中下种姓支持。
这种基于规模的平权诉求严重挑战了印人党标榜的“发展优先”叙事,直接推动印人党更加严肃对待中下种姓群体有关代表性与资源分配的要求。莫迪政府正在筹备将种姓数据与身份识别系统(Aadhaar)、社会福利卡等数字身份整合,以形成跨部门的分层治理数据库。这种数据治理思路,将种姓普查从政治禁忌转化为精准资源分配与财政计划编制的变量。
胜选后的莫迪在印人党总部向支持者发表讲话。 图自《纽约时报》
例如,种姓议题影响力巨大的比哈尔邦早在2023年就已完成邦内的种姓排查,其数据显示OBC和处境更加恶劣的“极端落后种姓”(EBC)合计人口占比高达63%,远高于全印配额的27%。此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也纷纷提出希望进行地方种姓普查,并争取扩大相应的配额。
最后,莫迪政府行动也受到制度性时间表倒逼和催化。
因此,印人党希望尽可能控制数据主动权,避免发生打破50%配额上限的激进改革,并将种姓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挂钩,弱化在野党单纯基于规模的种姓动员。
1、30金27银17铜!教育部向大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信,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2、北京:关闭全市所有景区,暂停旅行社旅游活动,北京暂停旅游公告
3、山东省政府参事袭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山东省政府参事袭燕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山东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