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面子”看“里子” 今年科协年会有啥不一样
赵竹青 喻思南 刘珈如
不设开闭幕式、减少领导致辞、增加互动讨论、更多青年面孔……贯穿7月的中国科协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即将落下帷幕。连续举办20多年,记者走访感受到:今年年会很有料,面貌也很不一样。
首次启动非共识议题征集,推动构建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提升防护性能,是该优先提升材料的硬度以抵御弹丸侵彻,还是优先提升韧性以增强能量吸收能力?”“如何在不牺牲防弹性能的前提下,优化防弹衣的透气散热性能?”
年会上,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承办的专题论坛上,一场围绕“硬度与韧性的平衡”“防护与舒适的取舍”的研讨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这些看似产品设计上的两难问题,背后是一个关乎材料科学、冲击动力学和工程应用的非共识议题——“复合材料防弹装备性能影响因素与多功能实现方法”。
首次启动非共识议题征集活动,是今年年会务实办会的改革举措。议题由学会广泛征集、学术委员会评议而来。
“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这是我们看到的效果。”西北工业大学张超教授是该非共识议题的提出者之一。“它的‘非共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差异。”张超说。在材料学中,硬度与韧性往往此消彼长,如何平衡甚至突破这一局限,是催生下一代高性能防护装备的关键;而为了极致防护而牺牲穿戴舒适性,则直接影响着单兵的持续作战能力。
直面痛点、难点,年会搭建起一个平台,将行业内棘手的问题摆上桌面,让科研智慧在这里碰撞,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寻找突破口。
在讨论环节,来自兵器工业集团的翟文研究员从国防需求出发,强调防弹防爆材料和结构设计需重点考虑实际应用场景和威胁对象的特性;武汉理工大学的邹冀教授从材料学角度,肯定了同步提升硬度与韧性的理论可行性;北京普诺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庆高级工程师则从工程应用视角,提出了通过结构约束条件优化提升装备防弹性能的新思路。
汇聚产学研专家思考和探索,围绕着同一个“非共识”议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提出了迥异的解决路径。思想的火花在激烈的交锋中迸发,创新的思路在开放的讨论中明晰。
“与以往的学术会议不同,这次专题论坛的问题更聚焦。”张超说。与会专家围绕行业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尽管观点不同,但大家都在尝试从不同路径去解决同一个共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创新有力的激发。当高校院所的前沿探索与企业的应用需求在非共识议题的讨论中实现精准对接,可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为产业提升注入新动能。
年会上,98场专题论坛,处处可见围绕“非共识议题”的交流与碰撞。
非共识议题创新性强、风险高、识别难、争议大,蕴藏着创新思维和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机遇,可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重大突破。年会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希望推动构建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助力创新突破,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优化重大问题难题遴选方式,引导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
加强科技前瞻研判,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年会发布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这是中国科协第八年组织开展问题难题征集发布活动。与往届不同,今年重大问题难题遴选方式发生变化,从各个学会收集问题并投票转变为科学家提名推荐,并由战略科学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投票选出。
遴选方式之变折射出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认为,这一转变的核心价值在于“站位更高”。科学家凭借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能更精准地识别关键问题。“这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更聚焦问题的战略意义。”陈坚说。
年会开始之前,在重大问题难题终选会上,23名科学家齐聚一堂,针对入围的问题和难题阐述推荐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带来的是“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并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时期,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我们提出以密码分析的视角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是极为重要的问题。”王小云说,基于密码学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安全从经验性防御向数学可验证安全范式跨越,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研究方向。
密码学如何发挥作用?以为人工智能系统筑造安全与隐私防护屏障为例,王小云介绍,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越来越逼真,以至于人们无法辨别是否为机器生成,容易被用于电信诈骗等场景中。密码学能够设计可理论验证的水印方案,辨别肉眼难以区分的真假图片。同时,使用密码学中的零知识证明技术,能够在不访问原图片的情况下对编辑后的图片进行来源证明,保护原始图片的数据隐私。
王小云说,密码学应用到人工智能是科学前沿,国内外的科研探索正在推进,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推荐该问题,希望让更多人工智能专家和密码专家注意到这一发展态势,协同努力产出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王小云提出以密码学方法应对人工智能安全的思考。业界专家表示,未来将研究人工智能安全与密码技术的关联性,拓展科学问题的研究边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中国科协将持续关注已发布的问题难题,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务实新风扑面,服务科技创新不看“面子”看“里子”
全面回归学术本源,今年年会还恢复了论文征集。科技工作者把学术思考、科学方法、实验成果等凝练在一篇篇学术论文中,实现了年会荟萃学术发现、推动学术交流的目的。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素介绍,年会主论坛、98场专题论坛与157种科技期刊合作征集出版论文1240篇,高质量期刊比例超过90%。“经学会推荐、综合评价等环节,最终将选出本届年会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并于年会结束时在线上发布。”中国科协探索在“学术科协”平台建立年会学术论文库,不断积累年会学术成果。
中国女医师协会会员、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肖云彬表示,由学会承办的专题论坛在筹备阶段就特别遴选了一批围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体系探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论文在年会期间供与会代表参阅交流,此后还将在领域内的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影响力,真正服务于临床中该疾病在防控与诊疗中的现实问题。
搭建交流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年会务实新风扑面。
年会议程更聚焦学术。不设立开幕式和闭幕式,减少领导致辞等环节;严禁安排宴请等非学术交流活动,让科技工作者的精力被归还给学术本身;在专家报告外设置专门的互动问答和讨论时间,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学者,在年会碰撞。
年会组织侧重学术策划。每场论坛的线下活动规模被严格控制,组织者将主要精力用在策划好活动上。
年会的议题更吸引人了。航空航天用金属材料,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无论是追踪创新前沿,还是了解未来产业布局,都能找到感兴趣的话题。
年会主角青年面孔更多。百余位“青年托举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被赋予专题论坛“学术秘书”的重任。他们深度参与组织策划,与顶尖学者并肩工作。一批向年会投稿论文的年轻科研人员被邀请到会上分享自己的工作,与大咖面对面深入交流。
走访年会,浓浓的“学术味”弥漫。会议室门口,议程在电子屏上密集滚动;走廊里科学家低声探讨、步履匆匆;中国科技会堂咖啡厅,科研人员围坐畅谈……
“年会办得好不好,不看‘面子’看‘里子’。”王素说,“我们希望通过优化流程和形式等方式,推动科技界在交流中出成果、出思想,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科协力量。”
1、意媒:如果想避免账面亏损,尤文至少需要3900万欧卖道路,尤文注资3亿
3、【紫牛头条】南京女子急用钱32万元出售劳力士表,收款后账户被警方冻结,原来是卷入涉诈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