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科学家警告,人类正无意间向宇宙泄露“地球坐标”
7月25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砷基生命”论文终遭撤稿,但争议远未结束
《科学》(Science)期刊近日撤回了15年前发表的一篇争议性论文,该论文曾声称某种微生物能以有毒元素砷替代磷维持生命。部分科学家支持撤稿决定,但论文作者团队强烈反对,坚称数据可靠,撤稿缺乏依据。
《科学》主编在声明中解释,过去撤稿主要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而该研究“不存在故意欺诈”,因此早年未因批评而撤稿。但如今期刊标准已调整,若实验无法支撑核心结论,则可撤稿。微生物学界普遍认为该研究存在严重问题,撤稿有助于避免误导后来的研究者。然而,论文作者反驳称,数据解读存在争议不应成为撤稿理由,否则“半数文献都需撤回”。
2010年,该研究提出了假说,美国加州莫诺湖的一种细菌可能用砷替代磷构建DNA,挑战了生命必需元素的传统认知。但后续分析表明,其培养基中残留的微量磷酸盐足以支持细菌生长,且化学家指出含砷DNA结构极不稳定,水中会迅速分解。2011年,《科学》刊登多篇质疑文章,但当时未撤稿。今年,随着相关讨论再度升温,期刊最终决定撤回论文。
论文作者团队联合反对,称《科学》的撤稿标准超出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规范,且未在声明中充分说明具体问题。期刊方面则补充称,研究者在检测砷前未充分纯化核酸样本,但作者表示该问题已在2011年回应中澄清。
这一事件引发学界对撤稿标准的讨论。有专家指出,COPE指南允许因“不可靠结论”撤稿,但科学界长期以来更侧重处理学术不端。此次《科学》的决策可能推动更多期刊清理已被证伪的研究,但如何平衡严谨性与学术争议仍是难题。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AI设计的“分子GPS”:精准导航免疫细胞,直击癌细胞!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开发了一套针对抗癌免疫细胞的“GPS”导航系统。该系统通过定制设计的微型蛋白质,引导免疫细胞精准锁定癌细胞。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技术目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但目标是开发可用于临床的癌症疗法,甚至实现个性化治疗。美国弗雷德·哈奇癌症中心的专家认为,AI设计的合成蛋白质有望超越癌症领域,为多种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此前,该团队曾利用AI设计改进蛇毒抗毒血清的蛋白质,如今将研究方向转向癌症。他们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使其表面携带AI设计的导航蛋白质,从而增强其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能力。这一技术借鉴了CAR-T细胞疗法等现有免疫疗法的思路。
研究团队使用三种AI工具协同工作:首先生成式模型“RFdiffusion”根据癌症靶点结构设计匹配的蛋白质形状;随后另一模型生成能折叠成目标形状的氨基酸序列;最终通过筛选和验证,从数万种设计中选出44种进行实验,其中一种在实验中成功引导T细胞高效杀死黑色素瘤细胞。
该技术基于计算蛋白质设计方法,其相关成果曾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传统方法相比,AI将设计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并避免了传统筛选T细胞受体蛋白的低效问题。
尽管成果显著,研究人员强调仍需大量实验室和动物测试才能进入临床阶段。这项技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未来有望成为开发创新疗法的重要途径。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0万场考试数据揭秘:这个时间面试,通过率最高!
意大利大学生需通过问答式口试才能顺利毕业。一项研究发现,口试时间显著影响通过率,即便排除其他因素,正午时段的通过率最高,而清晨或傍晚最低。
研究由意大利墨西拿大学团队主导,数据来自2018年至2020年的104,552场口试,涉及680名考官和1,243门课程。统计结果显示,总体通过率仅57%,但时间分布呈现钟形曲线——正午达到峰值,11点和13点的通过率相近,而8-9点或15-16点的通过率明显较低。
研究人员推测,这一现象可能与认知表现的时间规律有关。人类大脑的专注力通常在上午提升,下午逐渐衰退,学生和考官的状态波动可能共同影响结果。此外,年轻学生多为“夜猫子”,而年长教师更倾向“晨型作息”,导致清晨时段师生的认知状态错位,进一步降低通过率。
该研究发表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学术评估,也可能对求职面试等全天候安排的决策场景具有参考价值。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人类技术暴露行踪?科学家警告:外星人或已探测到地球雷达信号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民用机场和军用雷达系统可能正在向太空发射可被外星文明探测到的信号。这些无意间泄漏的电磁辐射,若被200光年内的先进射电望远镜捕获,可能成为外星智慧生命发现地球的关键线索。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2025年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研究指出,全球主要机场(如希思罗、盖特威克和纽约肯尼迪机场)的雷达系统总辐射功率高达2×10¹⁵瓦,足以被类似西弗吉尼亚绿岸望远镜的设备在200光年外探测到。相比之下,距离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比邻星b仅4光年远,但以现有技术仍需数千年才能抵达。
军用雷达由于高度定向性,信号更易被识别。其峰值辐射可达1×10¹⁴瓦,在太空中呈现类似“灯塔光束”的独特扫描模式。对具备先进观测技术的外星文明而言,这类信号在星际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人造特征,某些观测角度下强度甚至能增强百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分析指出,此类雷达信号可能成为宇宙中技术文明的通用标志。
该研究不仅为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提供了新方向,还帮助人类理解自身技术活动在宇宙中的可见度。此外,相关建模方法可应用于天文观测、行星防御及评估人类技术对太空环境的影响。
这项发现既推动了对“人类是否孤独”的科学探索,也为未来设计更隐蔽的雷达系统和保护无线电频谱提供了重要参考。(刘春)
2、打造藏滇中南半岛孟加拉输电大通道,孟加拉国与中国合作建火电站的优势
3、英足总CEO:没必要扩大VAR的权限,当前模式的干扰够多了,英足坛迎首粒var改判进球 这一技术离世界杯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