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导语:“折叠车龙头”的大手笔分红还在继续。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骑行运动正掀起新一轮消费与资本热潮。其中,折叠自行车凭借其独特的便携性优势,深得城市通勤者及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折叠车龙头”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正在加快推进港股IPO。2025 年7月17日,大行科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随后在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正式进入IPO冲刺阶段。
在大行科工发起IPO的过程中,市场对这家公司的审视从未中断,并且集中在上市前突击分红、外包风险等关键问题上,大行科工能否在审视中完成IPO,上市后又能否如愿扩大产能,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呢?
图源:bilibili
01 分红超6000万,却欠缴百万社保?
自从大行科工推进港股IPO以来,其高比例分红就引发外界多重争议,其核心问题直指大股东套现嫌疑、高比例分红与产能扩张的资金配置失衡等方面。
2025年4月,大行科工又派发股息2000万元,其中600万已经在4月30日完成支付。从2022年12月至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已经以宣派股息方式进行了4次分红,累计支付金额约615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行科工股权高度集中,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的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88.56%,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控制 1.6% 的股份,合计控制大行科工90.16%的股份。
这意味着,这些分红大部分进了实控人韩德玮的“腰包”。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分红决策缺乏制衡,有人士质疑大股东通过合法程序转移公司资产。
与高比例分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行科工的产能严重依赖代工。
大行科工仅有的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而2024年前三季度实际销量达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需外包解决。
这种“有钱分红、没钱扩产”的操作,被质疑将经营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大股东通过分红套现后,再通过IPO募资扩建新厂,其计划新增20万辆产能。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产能扩张期的公司通常需要保留资金支持扩张,可能降低分红比例。例如,比亚迪在2023年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但合计派发现金红利约56.11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也仅为18.68%,资金优先用于保障产能和研发。
除了缺钱扩充产能,大行科工的研发支出也不及分红。
目前,大行科工正处于市场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关键期,还要应对传统品牌(如凤凰、永久)和新兴品牌的双重竞争。
在此背景下,大行科工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四个月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上述报告期内的分红。
大行科工将大量利润用于分红而非研发或渠道建设,能否保持其长期竞争力呢?
更重要的是,高比例分红还对大行科工的现金流与投资能力造成挤压。
截至2024年末,大行科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2亿元,而到了2025年4月30日,这一金额下滑到仅为5902.4万元。在这之前,大行科工因为宣派股息支出了2000万元。
此外,在高比例分红的同时,大行科工还欠着部分员工的社保和公积金没有足额缴纳,每年欠缴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2024年则欠缴金额达到270万元。
分红上千万,为何还欠缴社保呢?大行科工表示,不是公司不给交,而是这些员工基于个人原因拒绝全额缴纳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还有员工因为城市间社保或公积金转移困难而不想缴纳。
02 新厂两年后才投产,折叠车热度还能持续吗?
在持续高比例分红的同时,大行科工的扩产计划寄希望于IPO募资。
大行科工的计划是,通过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新厂的投产时间是在2027 年。
但折叠车热度已经持续了多年,能否延续到大行科工的新厂投产,还是个未知数。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其2018年为83亿元,2023年已增长至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2%,而零售量也由2018年的约190万辆增至2023年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7.9%。
换言之,全球折叠自行车快速增长已经维持5年,到2027年时则接近10年。
数据还显示,全球折叠自行车为整体自行车市场的细分市场之一,其市场规模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仅占整体全球自行车市场的5.3%,而按零售量计则占2.1%。这意味着折叠自行车的行业“天花板”较低,扩大产能、抢占有限市场份额的紧迫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对大行科工而言,短期内满足订单的唯一“加法”还是代工,其2024 年 “山姆会员店定制款”年销超3万辆,全部由OEM供应商承接。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大行科工近年来的外包成本持续上升,2024年的外包成本已达到约1.39亿元,而2023年这一成本才6860万元。而仅在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成本已达到约5830万元。
据了解,大行科工主要依赖五家独立第三方OEM 供应商,其中四家位于中国内地,一家位于罗马尼亚。中国内地供应商主要承担中端(2500-5000 元)和大众市场(2500 元以下)产品的生产,而罗马尼亚供应商则负责满足海外订单。
图源:招股书
数据显示,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按2024年零售量计,五大公司占据了19.4%的大量市场份额。而中国内地的折叠自行车市场高度集中,五大公司于2024年的市场份额为60.4%,其中大行科工一家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达26.3%。
在激烈竞争下,年产能仅9万辆的惠州工厂已经把干的“冒烟”了,其2022年-2024 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过 100%,2022 年高达 117.2%。而同期销量从 14.9 万辆增至 17.5 万辆,代工比例从 29.5% 飙升至 55.5%。2024 年前三季度,惠州工厂实际产量 7.55 万辆,缺口近 10 万辆全部依赖外包填补。
虽然自有工厂“超额”运行、代工成本持续上升,但大行科工还要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其募资建厂就是为了支持公司在东南亚及欧洲的业务拓展,这与其前些年海外销售下降的现象有关。
2023年,大行科工海外销售由2022年的约5620万元大跌至约2030万元,但在2024年又增加至约2980万元,随着国际业务活动的逐步正常化,这似乎让大行科工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前景。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的三大销售区域,按2024年零售量计分别占全球需求的22.1%、9.0%及8.6%。
除了市场的诱惑,代工背后的质量问题、毛利率下降等问题也在推动大行科工自建新厂。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上千条指向大行自行车的投诉,涉及链条脱落、车架异响等缺陷。2024 年,因代工产品品控问题,大行科工退换货率升至 3.2%,较 2022 年的 1.8% 翻倍。尽管公司通过派驻质量监督员和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2024 年投入 300 万元)改善品控,但代工模式的先天缺陷仍难根治。
此外,大行科工也在招股书中透露,与OEM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相比,公司内部生产的产品毛利率更高,而OEM供应商则会向公司征收管理费用,通常为每辆已制造自行车的原材料成本的5%-6%。
大行科工的外包策略是产能缺口、成本优化与行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支撑了其市场扩张和盈利增长。然而,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削弱技术护城河和品牌美誉度,尤其是在电助力自行车等新兴赛道,代工模式难以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
只有将代工从“被动选择” 转化为 “战略工具”,大行科工才能在折叠自行车行业的红海中突围,真正实现从 “代工品牌” 到 “技术品牌” 的跨越。
1、千亿资金大迁徙,头部基金公司规模增长和业绩坚挺的秘密,头部基金公司主要特征
3、国家医保局:四年多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2021年跨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