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02:32 作者:白色的巢
侧记|变革浪潮扑面而来,今日的媒体人要和AI说“谢谢”吗?
“我父亲在用AI的时候,问完一个问题要带两个字——谢谢。”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唯一一场聚焦“AI+媒体”的论坛上,民生大V、高级记者晏秋秋聊起长辈对待AI的方式。
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主办方供图
这大概和绝大多数人使用AI的习惯不同,但在这背后隐含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AI?当AI浪潮席卷而来,今天的主流媒体、今天的媒体人该对它说“谢谢”吗?AI是工具、伙伴还是敌人?
在媒体行业之中,AI冲击所带来的焦虑是看得见的。而面对所有这些问题,需要做出回应的主体有两层,一是庞大的主流媒体机构寻求转身,二是每一个具体的媒体人寻找自我。这也是这场由“融”到“智”——AI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AI+媒体融合创新论坛所聚焦的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在大众传播的中心化结构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状结构之后,AI大模型时代的信息结构具备再中心化特征。但与大众传播不同,它是海量的一对一和双向交流。
上海报业集团“AI智媒引航计划”正式启动。
面对新的信息结构,媒体机构需要新的营销模式和传播结构。在这场论坛之上,上海报业集团启动了“AI智媒引航计划”,并进行了四个AI重点项目的签约和发布。主动和语料公司、大模型企业、投资企业、研究院等携手,上海媒体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表示,拥抱AI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也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一道关乎媒体人安身立命的必答题,必须看到和看清AI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的价值和作用。
在她看来,对于AI的认识,应该是与变革共舞,以智强媒。在理念革新之后,上报集团迅速开启对于AI的实践,积极打造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快速融入数字化传播新时代,未来更要拥抱变化,抢抓制高点。
对媒体而言,如今必须意识到AI已经不再是提高某些环节效率的工具,而是在整体再造媒体生产流程。腾讯云智慧传媒行业总经理舒文琦指出,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一个机构平台应该做到的是用“智能的飞轮”把资产、应用和能力完全结合起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则提出三重转型:生产关系、分发逻辑、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公信力、权威性、优质语料是主流媒体在AI时代的巨大优势。真正做到技术为我所用,主流媒体在信息革命中不仅不会被边缘化,反而能够成为可信内容生态的构建者和主流价值传播的引领者。而对于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媒体人而言,或许应该将AI放在“伙伴”的位置上,未来的传媒生态必将是一幅人机共创的图景。
黎斌认为,很多媒体人还在低估AI的颠覆性,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从工具思维、行业惯性、技术黑箱三座“围墙”中解放出来。在未来,媒体记者应该是AI的训练师、是内容的策展人。多位与会嘉宾谈到,要学会将创作中80%重复繁杂的工作交给AI,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胜任,而剩下的20%精品内容需要人投入更多精力,发挥更多的创造性。
“原创性是人的灵魂。”2024百大up主“图灵的猫”认为,也许未来AI的存在会像水和空气一样自然,而人在适应它的过程中必须保留作为人的主体性。与此同时,AI没有办法替代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当我们讨论AI和未来,讨论可取代和不可取代的,内容创作者总会将那个终极的锚点放在“人”字上。“乌合麒麟”团队主策划胡睦洋说,在互联网浪潮之中,不仅仅要关注浪潮的巅峰,也要关注底层逻辑。那永远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和人之间通过内容进行有效的连接和触达。晏秋秋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把AI当作什么?这场论坛上,有人说当“伙伴”,有人说要当“同事”,有人说要像“刘邦对待韩信”,有人说要像“苏格拉底对待弟子”……归根结底的共识是,AI已经必然存在于媒体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在自己面前树起一座高墙。
当下的媒体从业者要做的,是拥抱技术,并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和优势所在。对于主流媒体机构而言,或许是权威信源、主流价值和优质预料。对于媒体人而言,或许是对于深度化、在地化和人性化的坚守。
正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在论坛致辞中所说,AI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却替代不了人类的创造力。它能提升效率,却离不开人类的价值锚定。主流媒体的航向之舵,永远掌握在有担当、有智慧的媒体人手中。
1、新华全媒+|记者探访:河北易县洪涝抢修一线,河北易县洪水
3、前同事去了中专上班,本以为那里的人整天混,去了发现更类似一种“啥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