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14:36 作者:小哈利
毛克疾:莫迪终于对危险又迷糊的“种姓”下手了…
一、种姓制度与现代困境
根据印度内政部的说法,进行种姓普查是为了准确掌握各类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分布,以便为未来福利政策、教育资源、财政转移、就业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数据驱动治理”的逻辑在理论上合理,但其真正动因与潜在后果远不止如此——这背后至少还有三重压力。
二、推动普查的现实动因
首先,莫迪政府推动种姓普查,是对近年来印度内政变局的直接回应。
在2024年大选中,印人党虽然赢得连任,但席位大幅下滑,且未能实现单独多数,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OBC人口密集地区表现不佳,特别是在传统中低种姓群体中的支持率下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国大党牵头的在野党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口占多少,权利给多少”的动员口号,获得大量中下种姓支持。
这种基于规模的平权诉求严重挑战了印人党标榜的“发展优先”叙事,直接推动印人党更加严肃对待中下种姓群体有关代表性与资源分配的要求。莫迪政府正在筹备将种姓数据与身份识别系统(Aadhaar)、社会福利卡等数字身份整合,以形成跨部门的分层治理数据库。这种数据治理思路,将种姓普查从政治禁忌转化为精准资源分配与财政计划编制的变量。
例如,种姓议题影响力巨大的比哈尔邦早在2023年就已完成邦内的种姓排查,其数据显示OBC和处境更加恶劣的“极端落后种姓”(EBC)合计人口占比高达63%,远高于全印配额的27%。此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也纷纷提出希望进行地方种姓普查,并争取扩大相应的配额。
在这种局面之下,如果印人党和中央政府不统一开展种姓普查,就有可能因为缺乏最新数据,失去政策主导权,导致种姓政治的议程控制力被地方碎片化势力所分食。面对反对党的地方攻势,印人党选择“抢占议题”,通过领导种姓普查强化莫迪政府“亲下层”形象,而普查数据可用于扩展针对中低种姓的福利方案,包括额外配额等,从而巩固支持。
最后,莫迪政府行动也受到制度性时间表倒逼和催化。
根据印宪法规定,全国议会席位划分被冻结至2026年,此后必须依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重新分配。如果按照此时间表重划议席,未来十年各邦议席数量、政党权力结构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将受影响。换言之,人口数据是否包含“种姓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未来十年资源分配逻辑。
1、台湾企业首次组团参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竞逐前沿 融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