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4:37 作者:莫二
毛尖|“黑”的政治经济学:谈黑悟空和魔童哪吒
【文/毛尖】
一、黑化
几年前,“DT财经”出过一份著名的《2021年轻人“金庸成分”报告:数据告诉你,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1]。这份报告显示,在“最受欢迎的金庸角色”调查中,东方不败进入了最受欢迎的男性角色前十,周芷若不仅位列最受欢迎的女性角色前十,且在“00后”心中排入前五。
黑化的心理代偿功能如此强大,最近二十年的大众文艺,在对文本作宣发或者推广的时候,经常使用“黑化”概念,尤其是三生三世古偶剧,男女主历经不同世代,必有一个世代的男主或女主,是黑化版或魔王版。比如,《招摇》(2019年),第一世女主被出身名门正派的心上人辜负,黑化,进入第二世;《苍兰诀》(2022年),第一世魔尊灭魄心族,第二世魄心族神女万年后重生,被魔尊爱上。
可以看到,黑化是一种强力文本升级机制,比失忆、车祸、白血病这些桥段都更好用,一般情况下,绝症这种桥段可以拍几集,但人物黑化就可以翻倍延时。如此,即便只从经济学角度考虑,黑化也是必杀技。
2020年热度最高的剧集《隐秘的角落》,因为涉及青少年黑化,历经删改,但事后关于此剧最集中的网络讨论依然是“朱朝阳黑化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全社会关注热点中看到,观众对黑化人物的反复争论,包含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时代命题:我会黑化吗?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必须看到,漫山遍野的文艺黑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学议题。
二、“真黑美”
或者说,几十年积累在最广大打工阶层中的疲倦和冤愤,到了临界点,终于在新世纪爆破。在这个语境里,“人心存良善,更应懂自保”(《延禧攻略》)这类台词成了大众新意识,全球文艺青年都对“真善美”人设产生了严重厌烦和抵触心理。《大西洋帝国》(Boardwalk Empire)自2010年开播以来,一季又一季,观众对黑帮大佬牙叔身边的小寡妇越来越讨厌,因为她以“善”的标准时时刻刻站在宗教和道德的峭壁上对牙叔皱着眉,观众希望她死掉的呼声也一季高过一季。
这种观众心理直接改写了他们对角色的接受。《甄嬛传》(2011年)中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当年因为角色心机深重又腹黑被“网暴”到没法出门。近几年,年轻观众重新审视安陵容,在她的黑化上投射自己,安陵容也因此翻红。
黑化人物以各种变体持续覆盖全类型影像,包括国产剧中变化最少的年代剧。年代剧中的主轴人物常常是善媳妇,从《渴望》(1990年)中刘慧芳这种忍气吞声的人物,到郑娟(《人世间》[2022年])或那存花(《父辈的荣耀》[2023年])类圣母,女性形象建设就是永远的付出,永远的隐忍,永远牺牲小我成全大家,但这两年的媳妇不再走“真善美”赛道,《小巷人家》(2024年)就是例子。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的黄玲(右)回应婆婆
《小巷人家》中,棉纺织厂的女工黄玲,在公婆家忍气吞声,烧了一天菜,结果被婆婆的一句“坐不下了”,打发到连饭桌都上不了。一开始,我们以为她会一直受气,不敢掀桌子,贤惠成21世纪的刘慧芳,没想到她只是为了孩子在隐忍,一旦孩子长大,面对势利偏心的“渣公渣婆”,直接举起“渣人止步”的大旗,对意欲入住她家的公婆发出通牒:房子是工厂分配给我的福利,我不同意,谁都别想住进来!这一集让全国观众高呼经脉通畅。黄玲的这段台词被无数观众列队高赞,弹幕加持:“赞赞赞,小白兔变成小灰狼”。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我们文艺主场主人公的基本品种都是“真善美”,而从90年代到现在,“真黑美”终于水滴石穿地升格成为主力队员,新世代的大众文艺更直接抠掉了“C位”上的“善”,黑化不仅成为文艺的宣传用词,也成了新一代读者和观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在新中国电影中,演员都不愿意出演黑色人物或黑化人物,王滨、水华找陈强演《白毛女》(1951年)中的黄世仁,他说:“我还没结婚,演了黄世仁,谁家的闺女肯嫁给我啊!”半个世纪过去,演员不仅无惧“黑”角色,而且积极参演。《笑傲江湖》拍了很多版,周芷若的权重越来越大,演员的表现也配合更“黑”,更具心机,因为年轻观众正在史无前例地重新接纳黑调人物。风靡全球的影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2011年—2019年)在这方面也做出强劲示范,八年间《权力的游戏》被不同阵营人物的接力黑化所链接,而且,每次剧集中出现人物黑化,收视都会飙升。
1、智造出海 链通全球——广州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服务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3、区块链记账、AI自动做实验?复旦 “星河启智” 平台破解科研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