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怪”都闪开!陈佩斯回来了!
“观众拿口粮钱来看戏,你得尊重大家对你的认可。”
——陈佩斯
作者|摸金校尉 王重阳LP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戏台》上映四天,全国票房逾两亿,单日票房直追《南京照相馆》和《长安的荔枝》,全国排片14.8%左右,这个成绩有违坊间此前影片被“唱衰”的印象。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一月,《戏台》线上宣传开始发力,主要聚焦在导演/编剧陈佩斯身上,包括官媒采访和对话其本人关于片中洪大帅和“大嗓儿”采用“唐山话”的创作用意。
陈佩斯说起一位过往人物赵丽蓉老师,讲到合作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1993年上映)时赵老师的方言赋予他的灵感。
换言之,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情怀的表达。
而陈佩斯老师本人,同样也是两三代人的童年记忆: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有人在看到他时喊了这么一嗓子。
陈佩斯老师接下了这个梗,全场大笑……
很多人怀念过去时空中逝去的一些面容,他(她)们亲切、锐利、柔和、刚毅,但最终的情感落点,则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
包括走进电影院看这部话剧感满满的《戏台》。
结果当然让喜欢他的观众觉得很舒服——
没有“戏霸”,重头戏交给该表现的角色。
没有“说教”,乱世闹剧摆出来让人品鉴。
目前《戏台》在某瓣上评分高达8.0,难说其中“情怀”成分是否居多,但陈佩斯终究是值得尊敬的人。
因为他很“干净”——陈佩斯曾说。
观众,或许也在用这种态度表达对文艺作品本身应该被赋予的积极意义的诉求。
01
戏台上
洪大帅(姜武 饰)杀人,一枪崩了地头蛇刘八爷(尹铸胜 饰),然后乐不可支:
“一枪一个窟窿眼儿。”
观众心情也被提了起来:
这好像不是一部“纯”喜剧。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
影片开场就是洪大帅进攻北平,打赢了,他成了“皇上”。城里的墙头草和老百姓对此大不以为然:
“甭管谁来,该听戏听戏。”
徐明礼(陈大愚 饰)开场还留着辫子,转眼穿上了洪家军的军服,摇身一变投了新主。张罗着给洪大帅演一场“开国大戏”。
彼处,德祥大戏院管事吴经理(杨皓宇 饰)与五庆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 饰)好不容易哄好了“虞姬”凤小桐(余少群 饰),盼来了“霸王”金啸天(尹正 饰),不料金啸天为情所困,抽大烟抽过头了,差点死过去。
洪大帅的六姨太思玥(徐卓儿 饰)作为金啸天的私生饭趁大帅外出的当口潜入戏班,找到迷糊着的金啸天以身相许,后者则许诺她“戏唱完了,我带你走”。
自幼就爱“霸王”的洪大帅也只身前来戏班,遇到了送包子的小伙计大嗓儿(黄渤 饰),两个老乡意气相投,对京剧一窍不通的洪大帅就爱看老乡演“霸王”,杀掉闹事的刘八爷后,指命要大嗓儿唱《霸王别姬》。
接着,一出阴差阳错的闹剧正式开始……
2015年7月16日,话剧《戏台》作为北京喜剧院的开幕演出正式上演,截至2025年6月,《戏台》在全球近70个城市共计演出350余场。
从话剧舞台走向大银幕,《戏台》用了十年。
对于已经看过电影《戏台》的观众来说,也许想要的“热闹”都有,比如黄渤、陈佩斯等两代喜剧演员同台,以及尹正、余少群分饰霸王和虞姬的精彩,还有描述民国初年以戏班子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在强权夹缝中生存的艰辛无奈。
看似喜剧的外衣下,则是创作者对文化坚守的戏剧性表达。其中有两个角色颇为值得深究:
一是“大嗓儿”,他是被无端卷入大帅喜好中的“角儿”,本身同样出身卑微,因与大帅“投脾气”被钦点出演“霸王”。从头到尾大嗓儿都是懵的——
作为平日里旁人正眼都不看的小伙计,“画”上了“霸王”的妆容,甭管唱得好不好,班主和“虞姬”如何听不下去,作为众人眼中的“红人”,他就是“霸王”。
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抽大烟的金啸天被扔到一边,大家看着把京剧唱成“唐山落子”的大嗓儿只得忍气吞声。
一是“虞姬”,凤小桐这个角色在《戏台》里成为戏班情绪的引发,刚登场时派头十足,自嘲为金啸天“挎刀”,实则不忿。戏子最要紧的“名头”在他眼里最重要。
可遇上戏,凤小桐也较上了劲——
他说“我唱不了”。
“七叔”(侯喜亭)作揖下跪,说“大伙儿的命都在你手里”。
凤小桐环顾四下,戏班子扶老携幼看着他。他便咬着牙上台跟一个“票友”搭戏,连“自刎”都显得刻意,直下了台哭。
然而还没完——
大帅说“为甚么霸王就要死呢?!”
枪口下,众人不得不再度编排,让“霸王”活过来。
凤小桐说“你们就毁吧,你们也配站着撒尿?”
说罢,上台。
影片前半段大量铺垫这个角色的“娘气”没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看似可笑实则可敬的人物。
毋庸置疑,凤小桐是“戏眼”,陈佩斯通过这个先抑后扬的角色,让这场闹剧的情绪聚焦达到顶点。
随后,老班主侯喜亭也被“勾”了起来。
哪管随即登台的“霸王”是真正的金啸天。
台下戏迷们一声“好”,侯喜亭定住了神:
戏就是戏,胡乱改不得。
任谁说都没用。
02
乱世里
“为活命啊!”
侯喜亭跪拜梨园祖师爷(唐明皇)时念念。
小人物的无奈激起了观众心间的不忿。
五庆班给皇上唱过、给恶霸唱过、给戏迷唱过,如今军阀大乱斗的时代里,一把枪口对准了众人,《霸王别姬》就不成了“玩意”。
新“皇上”说霸王不能死,大家就要忍着恶心改戏。
到头来委屈忍辱,还不如一个“虞姬”一句“也配站着撒尿”。
正因为如此,金啸天上台“搅局”时吴经理几近崩溃,老班主则闭目享受台下观众真正的喝彩——
戏就是戏,改不得。
丢了命也改不得。
正待发作的洪大帅丢了北平仓皇而逃,墙头草又在琢磨新主子的喜好。惊慌中坐定的观众看着台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霸王别姬”品着戏,老班主亲自助阵。而影片留给大家的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收尾:
洪大帅走了,蓝大帅登场。
依旧是大幅头像甩在城楼上,耀武扬威注视着满城百姓。
大嗓儿还是伙计,面对旁人问,他说——
新来的大帅口味变了,爱看“男旦”。
细思,不知凤小桐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正思索间,侯班主和吴经理一路跑来:
“小桐!”
“凤老板!不至于!”
观众的血忽然热了一下……
城头变幻大王旗,戏子们还得在风云中被任意拿捏。
也许下一个跪拜祖师爷的是曾饮恨乌江的“金啸天”,抑或曾鄙视过前辈的“凤小桐”?
未知,才有了“戏台”留下的滋味。
陈佩斯此番呈献给观众的电影版《戏台》从观感上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多线叙事最终归为一处,战乱岁月和儿女情长,寥寥数语间把近代民国的那些大事交代了一遍,随后狠狠地留下了一句对乱世的怨怼:
“你管天管地,你还管我唱什么?!”
当年“陈小二”那股劲没变。
市井小人物不耐烦看待风云变幻,老百姓和懂戏的只看戏台上演的是不是戏。
这才是至真至纯的情感表达。
虽然阔别银幕多年,陈佩斯还是把闪光点交给了年轻后辈们去发挥,自己则像“老班主”那样,站在戏台后面为他们加油打气。
如“侯喜亭”,有妥协、有成全、有焦虑……有底线。
或者不妨说得再直白一些:
对当年陈佩斯的小品还有记忆的观众,可以进电影院看看他的作品。
也许能想起他在小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面对满场观众的痛心疾首:
“这偌大的大清国,怎么就成了这副样子?!”
03
陈佩斯
1954年出生的陈佩斯在观众对他翘首以盼时黯然离场,随后在新世纪深耕话剧领域。
如今看陈佩斯当年的喜剧作品(小品和影视剧),无不蕴含小人物对时代的触感。
单说小品,《吃面条》《拍电影》《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等深入刻画了1980年代-1990年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行业现象,有人说他开创了中国小品表演的新模式,让这种文艺形式产生了“隐喻”和“启发”的作用。
再说电影,“陈小二”为主角的《父与子》《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等侧重于改开时代,普通人下海经商面对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影片辛辣讽刺了“开发票”和“摊派”等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
之于现在而言,这类作品回味悠长,更深得观众(当时)喜爱。
上文所述他与赵丽蓉老师合作的《孝子贤孙伺候着》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了对农村殡葬现象与神棍借不良风气坑害群众的刻画,可以说陈氏喜剧曾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难得的、深刻的反映时代发展的重要文艺作品。
他辛辣不失温柔,无奈夹杂期待。
披着“喜剧”外衣讲述小人物的感受。
后来陈佩斯说“我是个很干净的人”,那时他正当年。
彼时央视在正常播出时段“挤”出一条《热点访谈》,人们惊讶,然后笑了——
西装革履的陈佩斯正襟危坐,讲着世上的不公,人民的不忿。
那年月,真好。
后来陈佩斯说:
“观众拿口粮钱来看戏,你得尊重大家对你的认可。”
后来陈佩斯又说:
“有的观众说他(陈佩斯)都七十多了,赶紧看吧!”
说完他就笑。
那一代人却想起了斜眼看世界的“二子”。
《戏台》沿袭了陈佩斯惯常的风格,通过军阀个人喜好与传统曲艺构建强烈的戏剧冲突,用忍无可忍,悍不畏死的戏班众人无声的反抗表达了坚持传统的可贵情操。
满是荒诞的任性和为了生存的隐忍,通过大嗓儿的“唐山落子”和金啸天的无所畏惧这两场台下观众的真实反应完美地体现出来,交托给观众的,却是延展于“戏台”外的思考。
留给作品本身的,则是戏班一众通过矛盾渐进时的形象转变:
迎来送往——忍辱欢笑——姑且从之——去你的吧!
这,就是底线。
文化也好,气节也罢,守住传统的勇气皆源于此。
就像陈佩斯本人,也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他为了他的底线,挣扎了很多年。
一句“你管得了我,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小品《主角与配角》,1990年)在当年也许不觉得如何,于今天历经世情的一代观众,若是品咂滋味,大概也是百感交集。
只是,那年圆润的“赖汉”也老了。
“侯喜亭”拿头撞柱子,恍惚间让上世纪嬉皮笑脸的“陈小二”默然:
戏就是戏,轻易改不得。
流传下来的不全是糟粕,时兴流行的也不尽是进步。
这些滋味,也许能留给观众慢慢品鉴。
不过无论过去多久,还是要说一句:
欢迎回来,陈佩斯。
3、年中经济观察丨泼水狂欢、特色民俗……沉浸式体验激活乡村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