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刀客doc:为什么商业化部门成了大厂贪腐的重灾区?,商业化部门什么意思

时间:2025-07-25 18:28 作者:卧娆

刀客doc:为什么商业化部门成了大厂贪腐的重灾区?,商业化部门什么意思

7月24日,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披露了一起震动业内的案件:某短视频平台服务商负责人冯某,借职务之便,与外部服务商合谋,一年时间套走1.4亿元奖励金。

判决结果已经生效,冯某等7人因犯职务侵占罪,被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至有期徒刑三年不等,均并处相应罚金。

*人民日报报道原文链接: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7/24/content_30090178.html

01 

奖励金,怎么成了“提款机”?

事情发生在一家这家短视频的商业化体系里。

短视频行业一直在追求一个目标——把流量变成收入,把用户时间变成市场份额。平台愿意为此付出高额补贴,因为在生态竞争的博弈里,速度意味着生死。但补贴不是撒钱,它背后是一套激励体系,围绕服务商、创作者、运营方。

然而,透明并不等于无风险。越是复杂的规则,越容易被熟悉它的人找到漏洞。

平台商业化的治理逻辑,一直存在一个结构性矛盾:为了加快业务扩张,决策链条被刻意压缩,资源分配集中在少数运营岗位,形成典型的“权力黑箱”。

由于平台过度依赖“人治”。

“你可能想象不到,短视频、电商、直播行业里,一个运营经理手里的权力,有时候比一家传统消费品企业的副总还大。”某平台商业化团队的同学告诉《刀客doc》。

他举了个数字:一家日化品牌的副总裁,可能一年能拍板几千万广告预算;但平台的运营岗,一个人手里调度的流量资源,按市场价折算,可能动辄千万,甚至上亿。一个推荐位,一个榜单排序,一个活动补贴的倾斜,背后就是千万级甚至亿级的资金流动,而这些动作往往不需要走董事会流程。

这种权力并非纸上的所谓签字权,而是很隐秘的资源分配权。在流量经济里,资源就是货币,谁能决定算法推荐、补贴分发、曝光排序,谁就掌握了商业化的阀门。

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一旦失去监管,就容易走向灰色地带——从流量倾斜到数据泄露,再到我们看到的典型腐败案件。

这种模式在行业早期被当成“灵丹妙药”,因为能解决一个问题:快。

平台打仗,时间就是生命,谁能最快推出活动、最快砸流量,谁就能抢下用户。所以公司干脆把权力下放到运营手里,让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资源去哪儿,省掉所有审批。

这套逻辑确实跑出了很多增长奇迹,一个运营拍板,一个活动上线,几亿流量一夜之间倾斜过去,平台的曲线瞬间拉升,融资和估值都跟着飙升。

但高效率从来不是免费的。它背后的代价,是企业逐渐放弃制度化、流程化的约束。

谁坐在流量阀门前,谁就像握着一台印钞机。一句决定,一个操作,就能让某个商家、代理商爆单,也能让别人出局。

风险就是这样累积的。没有监督,权力迟早会出问题。从先帮朋友“开个后门”,到故意放漏洞薅补贴,再到彻底黑化,把补贴资金卷进自己口袋,这条路只差一个机会。

当初那副加速器,如今戴在身上的是紧箍咒。

这次《人民日报》曝光的案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在制定新的奖励金政策时,冯某先是故意“预留”漏洞,后将本应严格保密的内部运营数据,源源不断地泄露给唐某、杨某等人。

有了内部数据这把“钥匙”,外部商户只需提交符合奖励条件的虚假申请材料,就能将他人的努力成果“嫁接”到自己名下。短短1年时间,通过这条隐秘的“资金管道”,本应补贴给服务商和运营商的1.4亿元巨额奖励金,被冯某等人非法侵吞。

02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点,就是腐败手段的“技术化”。

过去的贪腐可能是一张卡、一笔现金,如今是区块链地址和海外钱包。现如今,虚拟货币、混币工具、跨境交易,这些原本属于金融黑灰产的技术,正在商业腐败链条里登场。

在这个案子里,拿到钱只是第一步,怎么把钱“洗干净”才是关键。

冯某团队先把骗来的钱分批打到境外8家虚拟货币交易所,用这些钱买比特币。这样一来,资金就从人民币变成了链上的数字货币,已经绕开了国内监管。

接着,他们用了“混币”技术,把这些比特币和别人合法的钱搅在一起,彻底打乱交易路径,让追查变得异常困难。

等到链条“洗”干净,他们再把加密货币分批换回人民币,流进个人账户,看起来就像是正常收入。

这一套流程,放在传统金融反Xi钱体系中,几乎完全“隐身”。银行无法报送可疑交易,财务审计也看不到异常流水,甚至企业自身也察觉不到风险。只有依靠司法机关通过链上溯源、电子数据比对,才能把信息流、资金流、交易流拼凑完整。

最终,还是检方通过电子数据取证,把信息流、资金流一一拼凑出来,才追回90多枚比特币,算是挽回了一部分损失。

03

一个在大厂商业化工作的朋友曾跟我说,他做合规培训的时候,培训师经常举的例子,都是商业化体系里的渠道管理部门。

培训师的原话很直接:“代理商、服务商等渠道管理业务部门,一直是贪腐的重灾区。”这句话乍听刺耳,但懂这个行业的人都明白,这背后是个结构性问题。

你得先理解渠道在平台商业化体系里的角色,和商业化团队里的协同逻辑。

“一般在平台商业化体系里,分为直客和渠道这两条业务线。直客业务负责直接对接广告主,渠道业务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它只是辅助。”

平台的商业化体系里,销售业绩统计是“双记”的——同一笔客户的消耗,既算直客的业绩,也算渠道的业绩。一个客户花1000万广告费,直客团队要跑方案、守节点、陪吃饭,渠道那边可能只是走个流程,结果账上都记绩效。

当然渠道和直客销售的分成奖金也不一样,但是依然有很多直客销售调侃:“渠道习惯了躺赢。”

当然这个调侃也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没有渠道和代理帮直客做后续执行、垫付资金、拆解几十个小需求,直客一个人根本搞不过来。

我感慨道:“整体看来,渠道存在感不强啊。直客销售和客户直接打交道,话语权大,而且签下的合同动辄上千万,分的提成或者奖金还比渠道重得多。”

“那是你不懂,渠道业务真正能量不在一线,而在政策。”他说。

这句话点出了渠道和直客在商业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直客销售拼的是“人”和“关系”,需要在品牌的营销预算里硬生生抢出一块蛋糕。这意味着他们得频繁拜访客户、帮做方案、深度参与投放执行,甚至帮客户协调内部流程。

“直客的业绩靠真刀真枪的谈判和执行,靠人脉、专业和反应速度。”商业化的同学和我说。

渠道完全不是这个工作,它当然也冲在前线,但是也站在规则后面。

多数代理商几乎不靠服务费赚钱,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返点。

“返点规则、评级标准、流量扶持、奖励机制,每一项都能决定资金和资源的流向。一个细微的调整,就能改变几十家代理商的年度盈利。返点高一个点,代理商一年利润就多一截。”

这意味着,谁能决定返点,谁就能决定代理商的命运。返点从来不是单一比例,它往往包含阶梯返点、季度冲刺奖励、流量补贴、甚至政策性的“灰度优惠”。

渠道经理的一个评级决定,可能意味着代理商能不能吃下某个预算池,能不能达成年度利润目标。这种权力,一旦缺乏透明度,天然就带着诱惑。

这些东西表面看像是制度,但落到执行上,空间还是挺大的,而空间意味着权力。

所以,渠道业务的权力和风险,其实都藏在“看不见的规则”里。正因为如此,返点管理自然就成了“最敏感、最容易出问题”的权力点。

因为权力集中,又难以标准化量化。返点怎么定?代理等级怎么评?返点政策是不是提前透露?这每一个细节,都是灰色地带。

过去,渠道在平台商业化中是绝对主力,贡献70%到80%的业绩。但近几年,随着平台推动自助广告系统(Self-serve Ads),客户可以自己投放,预算直接走系统,渠道的地位被压缩。

另一方面,平台的代理商政策收紧、返点缩水,也意味着一部分代理商的生存压力加大。

这个时候,灰色交易反而更活跃。这是行业里一个公开的潜规则:当利润被压缩,「关系」反而变成关键。

回头看,这不是一个平台的问题,而是整个数字广告行业的结构性矛盾。

返点制度是传统广告产业的遗产,它带来了规模,也带来了灰度。关于返点制,我曾经写过一篇《媒介返点制该不该取消》,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但是,我认为也不能一刀切否定渠道的价值,因为代理商的确承担了触达长尾客户、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也不能忽视,这套体系本身天然埋下了寻租空间。

群邑中国的贪腐案就是前车之鉴。那是全球最大的媒介代理集团,管理制度严苛,结果仍在返点和采购环节爆出丑闻。

更不用说那些平台生态里的“隐形权力”。所以,当你听到“商业化运营岗权力大”的时候,别以为这是夸张。它不是签合同的人,但它能影响资源和利益的流向。

发现没有,今天的广告行业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悖论:

一方面,平台要用技术提升透明度,全面数字化,每个链路上的投放都能看到效果;另一方面,返点制度和管理上的灰度依然是渠道生态的核心逻辑。

总之,技术化投放和人情化返点,在同一套商业化系统里并存,想想还是挺荒诞的。

Top

1、【好评中国】建设数字丝路:在互联互通中共绘合作共赢新图景,什么是数字丝绸之路

2、韩正会见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

3、易成新能等成立新公司,含集成电路业务,易成新能最新消息中报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m.lilz.cn/DNJ/detail/hvpauk.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卧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