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就像同时亮起了红黄绿灯……,欧盟对中国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中美关系走入深水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对中欧关系缺乏相应的准备。在拜登时代,美欧合流容易想象,但在特朗普时代,美欧关系紧张,欧洲难道不应该向中国靠拢才对吗?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欧洲理事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国家元首”)科斯塔是橡皮图章,欧盟委员会主席(可粗略看做欧盟“政府首脑”)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专员卡拉斯、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固然亲美,但欧盟大政方向并不单纯由几个人决定。这几个人也是欧盟内部经过竞争和利益平衡才胜出的,他们代表的应该是欧盟利益。
美国、欧盟、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英加日韩澳新挂靠美欧,印度、俄罗斯等统统划入“其他”。
人们喜欢用三国演义来比照美中欧关系,这很有道理,但是否符合三方认知,取决于视角。在三国里,北方的魏国最强大,最有侵略性;东方的吴国第二强,但实力与魏国有差距,本身对西方的蜀国也心怀不轨;西方的蜀国最弱小,但也因为生存压力最大而活得最机智、最精彩。
在中国视角里,自己是最弱小的蜀国,最充满智慧和能打只是文学比照的副产品,但也符合中国人的自我定位。美国毫无疑问是魏国,实力强大,到处霸凌。欧洲则是吴国,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在美国视角里,实力和态势是割裂的。美国实力最强大,但在态势上是受魏国逼迫和蜀国挖墙脚的吴国。中国在实力上还只是第二的吴国,但在侵略性上堪比魏国。欧洲无论是实力还是态势,都是弱小的蜀国,还没有蜀国的智慧和能打。
在中美大竞争的当下,双方都在争取欧洲,欧洲认为这是机会。问题是,中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美国,美国希望拉上欧洲对抗中国,而欧洲呢?
欧洲本以为可以吃完中国吃美国、吃完美国吃中国,突然发现两头受挤、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中国对中欧关系突然走入深水区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同时,欧洲对美欧关系突然走向深水区同样缺乏心理和物质准备。
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会晤并宣布,美欧双方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视觉中国
欧洲早就接受了世界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现实,但Pax Americana与Pax Europa是相容的,不是相斥的。欧洲比美国先由俭入奢,对中国更是高高在上。但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突然长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欧洲以为“条条大路通向美国”,但现实悄悄变成“条条大路经过北京”。在新冠期间,欧洲突然惊觉自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之深之广,而“去风险化”根本推不动。
中国供应链对农业欧洲意味着消费品,可替代性相对较强,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则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供应链对工业欧洲是双刃剑,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中间品的可靠来源,另一方面是高质量低成本制成品的强大竞争,两方面都难以替代。中国制造业还在迅速向高端产品这个欧洲曾经稳居的舒适区强力渗入,严重压缩欧洲对华出口的竞争力,降价竞争则严重影响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态循环。
欧洲奉行福利主义,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幸福感。这样的社会经济生态一方面抑制创业和发明,另一方面需要少数高税收产业供养全社会。这是手停口停的社会经济生态,所以欧洲对涉及经济基础的“侵略性”特别敏感。
在欧洲尚处于科技前沿而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这样的体制问题不大。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甚至跃进的当下,欧洲跟不上趟了,原有体制有崩盘危险。这正是欧盟当前的焦虑所在。
1、报仇雪耻!印度欲设陷阱 让“阵风”战机猎杀歼-10C 中巴能上当吗?
2、曼联拒绝贝蒂斯2000万求购安东尼,曝拉爵想卖半亿!C罗或成救星,曼联 出售
3、小吧译言家 双10号驾到!库尼亚与姆贝莫将如何重塑曼联战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