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茶叶,想上市想疯了,八马茶叶?
作者 | 刘杰
编辑 | 魏晓
深耕茶行业20余年的八马茶业,自2013年起三次递交招股书,却三度折戟资本市场。十年上市路,终成“一把辛酸泪”。
数据显示,中国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茶文化走出国门,新茶饮品牌层出不穷。可令人困惑的是,至今A股仍未出现一家“纯茶叶”上市公司。
背后所折射的,是传统茶企在资本逻辑与消费浪潮中的集体困境。
面对A股“无茶可上”的尴尬局面,八马转身赴港,近日,其港交所上市流程有了最新进展,已完成证监会备案阶段,接近聆讯关键节点。
消费在变,资本在挑,八马为何执念于上市?而这一次,它能顺利破局吗?
传统茶企的资本困局
这家总部位于福建的品牌,10年内三次冲击IPO:2013年、2021年、2023年,却三度饮恨,始终未能敲响资本的大门。
第一次,八马茶业曾谋求在中小板上市,试图打响“精制茶第一股”。但当时“精制茶制造业”尚属冷门细分领域,行业标准缺失、盈利能力不稳定,使其首战即告失败。
2021年,八马卷土重来,将主营业务定位改为“零售业”,避开上次的政策与监管盲区,转战创业板。彼时,其业务模型、财务数据均已较为成熟,甚至完成三轮问询,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却恰逢创业板改革,将“三创四新”作为审查新方向,重点关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而八马当年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不足1%,研发人员仅10人,最终无奈撤回。
2023年,八马再度递表,这次选择深市主板。尽管顺利获受理,但尚未进入问询阶段,便于当年9月再度主动撤回。深交所随即终止其上市申请,未披露任何原因。
为何一个在全国拥有约3500家门店、营收持续增长的茶叶品牌,三度IPO皆无果?或许,问题的根源不在八马一家公司,而在整个传统茶行业。
与咖啡、奶茶等“标准化饮品”不同,茶的本质仍是“非标农产品+文化消费品”的组合。这种“非标性”决定了茶行业难以走向规模化复制,也导致行业价格体系混乱、品牌化程度低。
“同一产区、同一品种,不同年份与工艺的茶叶风味天差地别。
全国7大茶类、数百个品种,多以产区命名,普遍存在强烈的地域依赖性。福建有安溪铁观音与八马,云南有大益普洱,浙江有狮峰龙井……各自为战,缺乏整合。
数据显示,中国传统茶行业品牌集中度极低,前五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为6.2%。八马市占率虽位列首位,但2023年占据份额也仅为1.67%,与第二名仅差距0.06%。反观咖啡赛道,瑞幸与星巴克市场份额约40%。这是资本不愿青睐传统茶企的重要原因——缺乏平台属性、缺乏高速增长、难讲资本故事。
“十年三战,三战皆败”,八马茶业的上市路可谓折射了整个传统茶行业的资本焦虑。
茶,作为中国千年文化的载体,从来不缺故事。但资本市场需要的,是逻辑——一套可以复制、可规模化、能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型。
要真正成为“茶叶第一股”,八马必须讲好的不仅是茶的故事,更是资本的逻辑。
品牌与品茶间的割裂
AI蓝媒汇实地探访发现,八马门店常设于城市核心商圈,布置考究,产品包装精美,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但这些“高端感”能否打动真正的茶叶消费主力?
答案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一位拥有几十年品茶经验的茶客表示,“对于许多茶叶而言,存放时间越久,其品质和口感往往越好,这是许多饮茶者的共识。因此,不少爱茶者家里有很多陶罐来储存大量口粮茶,且通常是去茶城批发采购。”
“在茶城,常见的圆茶(饼茶)、砖茶等,多为直接从茶厂生产后批量供应,没有繁杂的包装,也不存在品牌溢价,更有性价比。老茶客可以在茶城现场品尝茶叶的味道,观察茶叶的成色,一看就能看出茶的品质,但门店却很难如此。”
AI蓝媒汇在探访门店时,询问有无散装的茶叶能闻、尝时,被告知仅有带包装的样品,如果想尝可以打开冲泡,但碍于消费者心理负担压力,便放弃了。
“对于不常饮茶的人来说,在给爱茶者或拜访客户送礼时,往往会选择品牌茶叶,因为这样更显体面。但对于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而言,更看重的是茶叶本身的品质。”老茶客说道。
其实,很多长期品茶者,手里积攒了不少自身认可的私域茶商资源,自成一派。AI蓝媒汇对接到一位经营多年的苏州茶商,其称八马的定位更像是“商业茶”,品质与批发渠道难以匹敌。“就像瑞幸对标精品咖啡,这类品牌有规模,但品质谈不上拔尖。”
有意思的是,AI蓝媒汇在店内观察时,还曾被店员问及“送礼对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当听到“北方人”后,茶艺师明显松了口气,称“很多南方人有多年的品茶习惯,相对比较挑”。这无意间透露出一种“心照不宣”——八马产品更适合“不太懂茶的人”。
这也正是八马目前的核心客户群:不熟悉茶叶、缺乏私域供茶资源、看重品牌光环与体面感的“送礼型”用户。
事实上,即便有送礼需求,私域茶商也能满足,上述茶商展示了其礼盒产品,从包装上来看,似乎并不输八马。
不过,对于“送礼文化”,业内观察人士也表示出担忧,随着整体消费能力持续下探,像茶叶送礼属性较强的品类备受影响,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减弱,这类消费场景正遭遇挑战。
加盟裂痕的增长幻象
AI蓝媒汇走访了三家位于天津市中心的八马门店时发现——门店冷清,客流稀疏,店员百无聊赖地在店内溜达。街角新式茶饮排队如潮,八马却门可罗雀。
但奇怪的是,八马的收入却在增长。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其实现营收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16.47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66 亿元、2.06亿元、2.08亿元。
秘诀则在于盈利模式的构建。在新茶饮领域,蜜雪冰城以“加盟复制+极致下沉”的商业打法跑通了万店扩张路径。而在传统茶行业,八马茶业则走出了一条类似的扩张路线。
截至2024年9月,其全国门店数已突破3498家,其中超过九成为加盟门店。这说明,其核心商业模式并非零售端的“茶叶生意”,而是B端加盟体系的“招商生意”。
但这一增长模式,也潜藏着增长不可持续、品牌价值稀释、终端信任崩塌等系统性风险。
从收入结构看,八马向加盟商的销售收入始终占比约50%。并实行“买断式加盟”政策,产品交付即不退不换,本质上是将存货压力转移给了加盟商。
如此一来,八马向加盟商压货,实现总部营收“增长”,但加盟商能否真正卖得动茶叶,是否盈利,并不构成总部营收确认的前置条件。
这就出现了一个“消费感知与财务现实”的错配。看似业绩稳定,其实增长质量堪忧。资本市场终究对这种“表面增长、内核失衡”的模式,保持谨慎。
一位加盟商在社交平台表示,八马门槛很高,不开设小店,投入约100万。一旦滞销,加盟商易陷入焦虑,便会催生串货、清仓、虚假折扣等灰色地带,扰乱全国定价体系。
AI蓝媒汇发现,八马茶业的天猫官方旗舰店显示,“赛珍珠1000乌龙茶”250g的售价为600元。
但在拼多多平台上,同款相同克重的产品售价仅为322元,相当于官方旗舰店价格的一半。
询问店家了解到,原因为“门店费用大投资大,需要高利润来回本,这两年经济下滑门店不好才会把货都放出来”,“像我们这种赚一点点就好卖了”。
不过,店家也强调,该款产品被刮码了,介意误拍。
刮码产品现象的原因是品牌方或加盟商为不影响定价体系,往往会默许特定渠道清货,但再包装上会有区分(如“刮码价”标签、刮码后显示“特供”)。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这种短期的“价格弹性”,做法带来的影响是双刃剑,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销量,减缓库存压力,但长期看将削弱品牌溢价、损害消费者信任。一旦渠道失控,八马苦心经营的高端品牌形象可能在一夜间瓦解。
破局两大难题仍待解
据招股书披露,八马茶业加盟体系的扩张正呈现放缓趋势。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加盟门店分别为1033家、1202家和1241家。2023年同比增速为16.3%,而2024年前三季度环比仅增长3.2%。
这一放缓,主要源于新增加盟数量大幅缩减,同时,退出门店数量攀升。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其新增加盟商分别为264家、128家。今年前三季度已有89家加盟商退出,几乎追平去年全年95家的退出数。一定程度反映了加盟商经营信心下滑。
实际上,八马茶业直营门店的盈利空间相对大得多,毛利率约为75%,而加盟体系的毛利率仅40%左右。
八马茶业如何及时切换到以“真实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增长逻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这套靠加盟商堆起来的扩张故事,终将难以为继。
未来,八马要破局,首先需解决两大挑战:
1. 突破“送礼”场景依赖,拓展日常消费场景,培育长期用户心智;
2. 提升标准化能力,建立强供应链壁垒,以回应监管与资本对“可复制性”与“规模化”的期待。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A股屡败,八马本次转战港股或为更务实的选择。相比A股,港股对消费品牌更具包容性,尤其是文化属性强、品牌调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认可。
目前港股已有两家茶叶公司:天福茗茶与澜沧古茶。但两者股价表现并不理想,前者股价较去年初下跌超30%,后者相比发行价,股价下跌达72%。这说明茶企即使登陆资本市场,也难以撬动估值红利。
八马若能借助港股完成上市,或能为其品牌带来新一轮背书,但上市从来不是终点。
Lanmeih/今日话题
你喝八马茶叶吗?
1、新民眼|期待更多上海AI人,愿啃底层技术,把产品做到“为人服务”